贡院的铁幕虽己撤去,但京城上空的政治阴云却并未消散。王纶、陈世信、赵汝愚三人被革职下狱,三司会审紧锣密鼓,其背后的势力如同惊弓之鸟,惶惶不可终日。胤禟府邸摔碎的古董瓷器比平日多了数倍,胤祉则闭门谢客,称病不出,唯恐被那本密账牵连。康熙帝的雷霆之怒与胤禛的铁血手腕,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,再无人敢对科场结果置喙。
在胤禛与李光地近乎不眠不休的复核与评定下,被恶意打压的明珠尽数归位,最终的会试名次尘埃落定。那些凭借真才实学,在胤禛的“铁桶阵”中脱颖而出的士子,以及那几位险被埋没的“遗珠”,终于迎来了决定最终命运的**殿试**!
紫禁城,太和殿(或保和殿,清代殿试多在保和殿举行)。
金碧辉煌的大殿内,气氛庄严肃穆。康熙帝高踞龙椅,虽面带病容,眼神却锐利如昔,俯瞰着下方鹄立的贡士们。胤禛、胤祉、胤禩(虽失势,但皇子身份仍在)、胤禟、胤?、胤祥、胤禵等皇子,以及李光地、大学士马齐、张廷玉等重臣,分列两侧。
贡士们身着崭新的贡士服,垂手肃立,内心翻江倒海。经历了贡院那地狱般的考验,又听闻了阅卷房内惊心动魄的反转,能站在这里,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与考验。所有人的目光,都敬畏地扫过龙椅上的帝王,以及那位端坐于皇子首位、面色冷峻、气场强大的雍亲王——正是此人,以铁腕扫清污浊,才让他们这些寒窗苦读的士子,有了真正公平竞争的机会!
殿试只考策论一道,由皇帝亲拟题目。康熙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期待的脸庞,最终停留在胤禛身上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,随即沉声开口,声音虽不高,却清晰地传遍大殿:
“朕观今岁科场,风波迭起,幸赖主考、监临秉公持正,终得廓清玉宇,为国选才。然,吏治之清浊,关乎国本,民瘼之疾苦,系于社稷。今日策论,题目便是——**‘论吏治之清源与民生之安泰’!** 尔等需引经据典,切中时弊,务求实策,勿作空谈!限时三个时辰,开始吧!”
题目一出,满殿皆惊!这题目看似寻常,实则极其刁钻!它首接指向了当前大清最核心、也最敏感的痛点——吏治腐败与民生困苦!更微妙的是,它隐隐呼应了那篇在乙等卷中被胤禛发掘、提出“考成法”与“火耗归公”的雄文观点!康熙帝此举,用意深远:既是在考察士子们的真知灼见,也是在为未来可能的改革投石问路,更是在为胤禛发掘的人才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!
贡士们纷纷落座,研墨铺纸,大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洒金宣纸的沙沙声,气氛凝重得如同实质。
胤禛端坐椅上,目光看似平静地扫视全场,实则精准地锁定了几个位置——那是戴铎根据糊名号牌暗中确认的几位“遗珠”所在。尤其是那个提出“考成法”与“火耗归公”的考生,此刻正坐在大殿中段靠左的位置。他看起来二十七八岁年纪,面容清癯,眼神沉静,并无半分紧张,提笔蘸墨,动作沉稳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