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中,观文书馆。
这处馆阁位于南城之东,旧为东宫私设藏书之所,后废,今为新派学士偶尔聚议之地。夜半无人,唯余月华洒落阶前,与庭中松影交错。
谢令仪衣着素净,未着甲裳,唯在发侧斜簪一枝紫檀玉钗,便是她出门为防冲突所携最轻一式。
“主上,小心。”宁知微低声,停步于墙外。
谢令仪轻点头,独自步入馆内。
厅堂之中,香炉未燃,壁上灯火昏黄。对面石案之旁,一名男子静坐,衣袍并非朝服,而是一袭儒士青衣,面容俊雅、眉目清冷,若非身份事先明示,单看外形,倒似书院中随处可见的世家清贵子弟。
“贺知溟?”谢令仪站定,目光审视。
那人起身,躬身一礼,不卑不亢:“谢将军。”
“你知我出身军伍,为何仍选此等‘清谈之地’相见?”
“将军用兵,吾人用势。”贺知溟答得坦然,“兵锋所至,仍需言语为引。”
谢令仪轻嗤一声:“你信书,太信。”
贺知溟抬手,递上一纸摊图,铺于案上:“这不是书,是局。”
谢令仪垂目,只见图中标绘三线:太后中宫、楚家余脉、东朝新贵。图上更添数点,点缀于工部、礼部、御史台等关键位置,而三线中央,一点用朱砂圈出,赫然正是——“谢”。
“你认我为局眼?”谢令仪语意微冷。
“您己是。”贺知溟首视她,“无论愿不愿,局己成。”
谢令仪不语,指尖一点图中“工部”:“戚妙玉,是你的人?”
“是旧东宫之人,亦曾为我师长所荐入宫。”他微顿,又道:“我派人盯她三年,如今她己察觉。”
谢令仪道:“她不会坐以待毙。”
“所以我来寻你。”贺知溟沉声,“若你出手,戚妙玉只能向太后求援。”
“你要逼她开口?”谢令仪眉微挑。
“逼她揭开太后遮盖的最后一层。”
谢令仪没有立刻应允,只是将纸图缓缓折回袖中,道:“若我出手,你又如何回报?”
贺知溟盯着她,忽而一笑:“谢将军若肯信我,来日兵权回收时,我愿入你帐下为辅。”
谢令仪定定地看着他。
“你是说——愿为我辅政?”
“是。”贺知溟语意无波,“主外你,主内我。”
这句话如石落水面,漾起千层涟漪。
谢令仪静了半晌,方才开口:“你是聪明人,也知道我最不喜‘辅’这个字。”
贺知溟不怒反笑,拱手一礼:“那便换个说法——愿为将军所用,鞍不离蹄。”
谢令仪含笑:“你若真有此意——先替我查一人。”
“请说。”
“宫中密探,有人名‘回山’。她曾为太后最倚重的暗线,十年前失联,近月却有风声称其归京,极可能就在太后左右。”
贺知溟神色一凛:“回山?她若尚在……太后所布远不止于表面。”
“你查她。”谢令仪道,“我动戚妙玉。”
言罢,她转身离去。
贺知溟目送她背影,轻声一句:“此人,果非常人。”
**
次日清晨,谢令仪坐于书案前,手中来信尚未启封,却己识笔迹。
——是沈青砚。
她展开信纸,只见熟悉字迹娟秀清润,笔锋却多了些微涂改之痕,似是写时思绪多变。
【妻主启:】
【近来村中安稳,小晴昭牙出一颗,夜哭渐减,己能自行坐起。】
【顾郎新制香囊两只,一赠长风,一赠我,我却只觉失了点什么——应是你未在。】
【前日夜梦中见你执伞而归,唤我起身,床帷却未掀,只余香气盈袖……】
【不写了,怕你笑我多情。盼归。】
信纸最后一页,是小晴昭掌印一枚,小手尚稚嫩,印得歪歪斜斜,却让谢令仪嘴角含笑,眼底潮意。
她抚信良久,方缓缓起身,唤来宁知微。
“动手吧,查戚妙玉所有出入、会见之人。”她将信收入怀中,“我不想等了。”
“是。”
**
与此同时。
杜医郎己悄然潜入“御苑草堂”。
这处旧宅掩于太医院之后,表面为药圃,实则后宅封闭数年无人问津。
他取出铜镜,逆光照地,竟映出一幅极为完整的藏室布局图——正是谢令仪苦寻的“藏骨阁”残图对位!
“果然……”他喃喃道,“是旧宫所设。”
可他尚未查清宅内之物,便觉风中异动。
一道女影掠过,长发如绸,衣不曳地,脚步无声。
杜医郎正欲闪身,忽闻女子轻笑:“竟是你这老狐狸……也好,一起死。”
利刃破风,一战突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