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天之随性而为

第40章 中关村

加入书架
书名:
诸天之随性而为
作者:
无限装币
本章字数:
5060
更新时间:
2025-06-06

三日之后,刘德桦找到夜幽影。

“启禀坛主,坩埚窑建好了。”

“哦,走,去看看...........”

月圆之夜如期而至,坩埚窑的烟囱吞吐着浓稠的黑烟,在夜空中勾勒出诡异的纹路。

夜幽影握紧剑柄,看着老瓦匠将最后一块青砖楔入窑顶缝隙。

当最后一抹夕阳沉入海面时,刘德桦点燃了火膛里的柴薪,烈焰轰然升腾,映得众人脸上泛起狂热的红晕。

七天七夜,窑火未熄。

两老瓦匠两班倒守在火门前,用长柄铁钳不断调整通风口,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始终盯着窑壁的细微变化。

当窑顶的测温孔渗出暗红的光晕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
夜幽影亲自挥动瓦刀撬开窑门,滚烫的热浪裹挟着刺鼻的硫磺味扑面而来,火舌卷着火星窜出三丈高,将他的衣角燎出焦痕。

坩埚被小心翼翼地抬出,液态的混合物在月光下泛着妖异的紫光。

随着温度骤降,那些流动的物质迅速凝固,呈现出半透明的琥珀质感,表面却布满蛛网状的裂痕。

老瓦匠用瓦刀轻轻敲击,发出清脆的 “叮叮” 声,碎片迸溅时折射出七彩光晕,宛如破碎的星辰。

“这......” 刘德桦拾起一块残片,在月光下反复端详,“像是琉璃坊的次品,但又透着股说不出的灵气。”

夜幽影将碎片贴在掌心,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冰川下的古玉。

碎片边缘锋利如刀,却在折射光线时显现出玻璃特有的折射效果。

他突然笑出声来,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夜枭:“失败了?应该不算,但要说成功也勉强”

老瓦匠蹲下身,粗糙的指腹着裂纹走向:“坛主的意思是...... 火候太急?耐火坩埚的隔热层没撑住高温冲击?”

“不仅如此。” 夜幽影拿起几片玻璃的残片,“琉璃之所以易碎,是因为冷却速度不均。我们需要在窑顶加装通风调节装置,让热气缓慢散去。至于原料配比......”

他的目光扫过作坊角落堆积的石英砂和石灰石,“或许该试试加入草木灰,就像古人烧制陶器时用的釉料。”

海风送来咸腥的湿气,与窑火的焦香交织成奇特的味道。

夜幽影将琉璃残片抛向空中,拔剑凌空劈斩,碎晶如雨般洒落:“这不是失败,是黎明前的星屑。从今天起,我们要在这窑火中炼出光来!”

交代刘德桦多测试烧制,夜幽影带人回了分坛。

回到分坛,夜幽影思想放飞。

哪怕现在烧出来的那批玻璃半成品,其实也是可以卖钱了。

明教分坛也有自己的商队,卖是不成问题的,但夜幽影也想把北海打造成一个标杆式的城市。

夜幽影提起毛笔,写下【中关村】三个大字,把中山路改成中关村,貌似是个不错的想法。

夜幽影想把北海改造成未来伦敦那样地位的城市,中关村名扬全球。

伦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中心,不仅靠港口吞吐的商船,更在于泰晤士河畔林立的学府与工厂。

但污染问题也要上心,伦敦在后世可是还有【雾都】的称号。

夜幽影的笔尖在宣纸上洇开墨痕,思绪己飘向未来的北海码头 —— 那里不该只有明教商队的黑帆,更要有异国商船往来如织。

他要在中关村设 “科技院”,招揽天下能工巧匠,把后世的科技都复原。

若说伦敦的金融血脉是英格兰银行,北海便该有 “大明银行”。

夜幽影握紧笔杆,想象着用琉璃残片熔铸的 “明币” 在市集流通,以明教信誉为担保,让商贾无需再为金银重量纷争。

当北海的货币通行西海,这座城便握住了贸易的咽喉。

文化星火更需燎原。

他要在城中修建 “万国楼”,收集各国典籍,让琉璃窗格透进的月光照亮学子研读的身影。

当波斯的星象学与中原的算学在此碰撞,或许能催生出更精妙的烧制技艺。

而中关村的琉璃灯,将沿着丝绸之路照亮长安、君士坦丁堡的夜市,让世人皆知北海的名字。

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,夜幽影却毫无倦意。

他铺开新的图纸,在北海轮廓上勾勒出北环大道,让水泥路如血脉贯通全城。当海船载着琉璃器皿驶向大洋,当码头上建起能观测星象的高塔,这座城终将成为悬于东方的明月,与后世的伦敦遥相辉映。

让世人一提起北海中关村,就能把它和【高科技】三个字挂钩。

夜幽影看着宣纸上刚劲的 “中关村” 三字,指尖轻轻着纸边,思绪被拽回后世记忆里那个车水马龙的钢铁森林。

他记得初到北京时,特意去中关村探访的那个午后 —— 林立的玻璃幕墙大厦间,穿梭着抱着电路板的程序员、举着产品手册的推销员,空气中浮动着咖啡与代码的味道。

街角的 “中关村创业大街” 招牌下,戴着 VR 眼镜的年轻人对着空气比划手势,孵化器里的创业者们围坐在白板前激烈争论,仿佛每粒尘埃都跳动着创新的因子。

他记得在海淀黄庄地铁站换乘时,透过玻璃看见的中关村广场:下沉式广场的喷泉旁,银发教授与青涩学生并肩讨论着芯片制程,穿着汉服的少女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长椅上敲代码,科技感与人文气息在霓虹灯下奇妙交融。

还有那条著名的 “电子一条街”,虽然早己褪去早年攒机市场的烟火气,却化作了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的前沿阵地,连路边的共享单车都嵌着智能芯片,扫码时会跳出最新的科技新闻推送。

最难忘的是中关村博物馆里那台老式计算机,键盘上的字母被磨得发亮,旁边陈列着改革开放初期的 “西通打字机” 和 “联想汉卡”。

玻璃展柜里的 BP 机、大哥大与墙上的 “互联网 +” 战略规划图形成鲜明对比,像一条时光隧道,串联起从 “电子重镇” 到 “创新高地” 的蜕变。

那时他站在 “中关村创新发展历程” 的沙盘前,看着代表科技企业的光点在地图上如星火燎原般扩散,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中国硅谷 —— 这里不仅有实验室的精密仪器,更有敢为人先的闯劲,连空气中都弥漫着 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” 的热望。

夜幽影忽然轻笑,挥笔在图纸边缘添了几笔:后世中关村有 “车库咖啡” 里诞生的创业神话,北海中关村便该有 “窑火茶社” 中碰撞的灵感火花。

更夫的梆子声渐远,窗外的海潮声却愈发清晰。

墨笔落下最后一笔,夜幽影望着图纸上渐成规模的北海城,忽然觉得掌心的琉璃残片不再冰凉。

当北海的琉璃灯照亮海上丝绸之路时,世人会知道,这里燃烧的不仅是窑火,更是一个穿越者对 “创新” 二字最虔诚的执念 —— 就像后世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总爱说的那句话:“我们不是在制造产品,而是在创造未来。”

而他,正在用琉璃残片与耐火黏土,亲手塑造一个属于大明的未来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