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黎鸣的烈火营在南宁城头插下明王战旗时,西江流域的元军残部正沿漓江构筑防线。桂林城墙高逾三丈,夯土中夹杂糯米灰浆,号称 “南天一柱”。元军统帅阿鲁台据守文昌门,城内囤积的滚石檑木堆如山丘,却不知黎鸣己将三十六门 155 毫米榴弹炮拆解运至漓江上游。
“测地兵前出!标定象鼻山坐标!” 黎鸣蹲在炮位旁,手指划过炮管上 “洪武年制” 的刻痕。晨曦中,炮兵们转动液压炮架,炮口昂起 45 度,瞄准城墙东南角的敌楼。随着信号旗挥下,第一发炮弹拖着尾焰划破晨雾,精准命中敌楼基座 —— 砖石与木梁如雪崩般坍塌,数十名元军弓箭手被埋入瓦砾堆。
阿鲁台在帅府拍案怒吼:“用回回炮还击!” 但元军的木制抛石机尚未调整角度,第二轮齐射己呼啸而至。榴弹炮的高爆弹在城墙顶部炸开,夯土层被震成齑粉,守军赖以藏身的垛口化作齑粉。黎鸣举起信号枪,红光闪过,埋伏在江东的火焰喷射器小队跃出芦苇丛,二十道火龙舔上城墙缺口,将城墙上的元军烧成焦炭。
午后,桂林南门轰然洞开。烈火营士兵踩着冒烟的城砖涌入,手中 “连珠炮” 喷吐铅弹,在街巷中犁出死亡通道。阿鲁台策马突围时,被黎鸣用狙击步枪一枪贯穿咽喉,坠马前只见明军士兵扛着喷火器,将元军最后的盾阵烧成火墙。夕阳西下时,漓江水面漂满焦黑的尸体,明王战旗插在独秀峰巅,炮管余温烤得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血腥的混合气味。
清远毒箭工坊被毁后,元军残部龟缩韶关。此城扼守五岭要道,城墙以花岗岩砌筑,城门包铁镶铜,更有 “毒箭营” 据守 —— 他们将蛇毒、砒霜熬制的毒汁涂在箭镞,中者三步倒毙。
常遇春冷笑,深夜,暗影营士兵背负 “喷火器” 摸至韶关护城河,引燃河面漂浮的火油,火光冲天而起的刹那,三十具 “意大利炮” 从竹林中推出,炮口首指城头箭垛。
破晓时分,韶关东门被爆破弹炸开。
常遇春率队冲入,残存的元军躲入关帝庙负隅顽抗,常遇春却命人用炮轰开开庙门,对准神龛后的暗室发射 “霰弹”,铅弹如暴雨般穿透木板,将藏匿的毒箭工匠钉死在墙上。
徐达率水师追击元军残部至泉州港时,元军正集结最后八艘楼船,船头回回炮架满沥青陶罐,船舷挂满 “毒烟球”。港外暗礁密布,元军以铁链锁船,企图凭借地形死守。徐达站在旗舰 “圣火号” 甲板,望着泉州城头飘扬的元军黑旗,下令展开 “蜂鸟战术”—— 二十艘蒙布战船分成西队,每队配五门旋转炮。
“目标:铁链封锁线!” 随着令旗挥动,第一队战船冲向港隘,铜制旋转炮突然掀开蒙布,十二发霰弹齐射,将铁链炸成碎段。
徐达抓住空隙,命第二队战船发射 “穿甲弹”—— 改良后的螺旋膛线炮弹如利箭般穿透楼船侧舷,海水倒灌的轰鸣中,元军水兵抱着毒烟球跳海,却被第三队战船的 “连珠炮” 扫成筛子。
激战至正午,元军旗舰被三发穿甲弹命中,船舱燃起大火。
明军战船如蜂群般穿梭,甲板上的旋转炮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开火,元军将领绝望中下令凿沉战船。当泉州城门守军看到海面漂满燃烧的楼船残骸时,未等明军攻城便开城投降,徐达踏上海岸时,靴底踩着的不是沙滩,而是元军毒箭在火中熔断的残铁。
从惊蛰到端午,不过两月余。当明军的榴弹炮在桂林城头轰鸣时,梧州、柳州的元军守将己望风而降;当常遇春的暗影营踏破韶关时,肇庆、惠州的官绅捧着 “明王战旗” 跪在城门外;徐达的水师驶入泉州港。
端午当日,徐达在泉州城头接到总坛飞鸽传书,信纸末端用火漆印着圣火图腾:“两广既定,着徐达部就地固守,给福建打下一颗钉子。”
海风掀起信纸时,徐达望向两广全境己飘扬的血色明王旗,远处熔炉的火光与海面的落日交相辉映,热武器的轰鸣彻底撕碎了残元的南疆壁垒。
一个月后。
灌头岭总坛大殿内圣火通明。七十二盏铜灯映照着殿中立柱上的 “明王降世” 浮雕,夜幽影身披玄色镶金披风,指尖叩击着紫檀木长案,案上铺满两广舆图,朱砂笔圈出的虎门、南宁、清远等地仍带着硝烟味。
徐达、黎鸣、常遇春等将领按营位列两侧。夜幽影环视众人,声音穿透殿内缭绕的檀香:“元军水师溃败,两广己入我手。但刀枪能夺城池,却守不住民心 —— 今日召诸位来,是要定下明教治下的‘五年之基’。”
他铺开一卷资料,纸上是用炭笔勾勒的齿轮与熔炉图案:“这五年,分三步走:先固根本,再兴百业,最后剑指中原。黎鸣,你先说烈火营在南宁的所见所闻。”
黎鸣上前一步,铁甲擦得哗啦作响:“回教主,南宁城破时,农田荒芜,水渠堵塞,百姓连麦种都被元军搜走。西江沿岸的税卡仍有残部盘踞,毒箭工坊的余孽逃入十万大山。”
夜幽影指着舆图中央,掷出五枚青铜令箭,箭身分别刻着 “农”“工”“军”“学”“商” 五字:
农业:徐达部抽调三万士兵屯田,在珠江三角洲开挖新渠,引入 “占城稻” 良种,每亩税赋按三成收取,余粮由官府定价收购。
军事清剿:常遇春率暗影营深入十万大山,三个月内拔除元军残部据点,每收复一处墟市,便设立 “明教义仓”,用粮食换取百姓支持。
兵器工业:虎门炮台扩建为 “南海兵工厂”,张白芷牵头组建 “火器研造局”,仿制改良 “二营长意大利炮”,新增膛线加工车床,目标年产火炮百门。
现代化海军建设:征调广州、泉州工匠,建造三层甲板的 “圣火级” 战船,船头加装旋转炮架,船身包裹铁皮抵御火攻,计划两年内扩充水师至两百艘。
教育,在桂林、广州设立 “明王学堂”,免费招收平民子弟,课程祛除经史,新增 “格物”(物理化学)、“算学”,培养火器、水利方面的技术人才。
商路,废除元军苛捐杂税,在西江、北江设立官办商栈,允许盐铁、布匹自由贸易,用北海特产玻璃水泥与南洋诸国换取橡胶、硫磺等战略物资。
矿业开发:黎鸣烈火营兼管 “岭南矿监”,在清远、韶关开采铁矿、铜矿,引入 “蒸汽抽水机” 排除矿坑积水,铁产量目标提升至每年五千吨。
交通:修建广州至南宁的 “驰道”,以青石铺路,每隔三十里设驿站,驿站兼作军情传递点与商队歇脚处。
军事演习,在北部湾举行 “明王军演”,水师、陆军协同演练登岛作战,检验五年建设成果,震慑福建元军。
战略储备,在灌头岭总坛地下修建 “圣火粮库”,囤积足够十万大军三年食用的粮食,兵器库储备火炮千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