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律楚楚的密信与地牢残图,如同在林晏心中投下了巨石,激荡起的波澜久未平息。
北疆风云变幻,汴京暗流汹涌,每一桩都牵动着他的心神。
然而,无论棋局如何变幻,夯实根基,壮大己身,方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。
“格物致知展厅”的意外火爆,让林晏看到了另一条壮大自身影响力的路径。
沈括对于展厅那些改良器物的珍视,以及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热切,清晰地昭示着一种可能:真正的智慧,或许就蕴藏于寻常巷陌,田埂阡陌之间。
他当即决断,要将这星星之火,燃成燎原之势。
于是,在林晏的亲自督促下,琳琅阁趁热打铁,正式张榜公布了一项名为“格物致知工坊民间创意征集”的活动。
此活动不设门槛,面向大宋所有黔首黎民。
无论你是田间耕作的农人,还是坊间劳碌的匠人,亦或是对生活器具偶有奇思的寻常百姓,只要你有任何关于农具、手工艺品、生活用具的改良之法,或是全新的创意构想,皆可投稿。
榜文上写得明明白白:凡创意被格物总坊采纳,或被评定为有价值者,琳琅阁将给予远超想象的丰厚赏金。
其中尤为出众者,更有机会被延揽入格物总坊,与沈括这等大匠一同共事,将奇思妙想化为经世致用之物。
此令一出,不啻于在平静的汴京城乃至周边州县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。
“听说了吗?琳琅阁悬赏征集巧思呢!”
“什么犁耙纺车,只要有新点子,就能换大钱!”
“要是能被格物总坊看上,那可就一步登天了!”
消息如同长了翅膀,飞速传遍大街小巷,田间地头。
无数双眼睛亮了起来,无数颗被生计压得有些沉寂的心,重新焕发了活力。
一时间,涌向琳琅阁的百姓络绎不绝。
他们手中捧着的,不再是绫罗绸缎,也不是金银玉器,而是一份份饱含着生活经验与朴素智慧的“创意”。
有的只是一张用炭笔勾勒的简单草图,线条歪歪扭扭,却能清晰表达改进的意图。
有的则是一个粗陋却结构分明的木质模型,是连夜赶制出来的得意之作。
更有不识字的农人,拉着识字的邻里,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口述下来,请人代笔记录。
琳琅阁特设的收稿处,短短数日之内,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投稿,形形色色,蔚为大观。
沈括和他格物总坊的团队,几乎是连轴转,不眠不休。
每一份投稿,他们都认真审阅,仔细评估。
灯火之下,沈括的脸上不见疲惫,反而洋溢着一种发现瑰宝的兴奋。
许多投稿,在饱学之士看来,或许显得简陋,甚至有些异想天开。
但沈括却从中看到了寻常书斋中难以寻觅的宝贵经验。
譬如,一位来自京郊的老农,针对自家田地铁犁常年翻耕后,泥土变得黏重板结,犁铧极易糊满湿泥,大大增加耕作阻力的问题,对曲辕犁的犁铧曲度与材质进行了细微的调整。
他提交的方案,只是在原犁铧上加焊了一小块特定角度的铁片,并说明了如何根据不同土质打磨这块铁片的边缘。
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,却能让犁铧在翻土时形成一道微小的气流,有效减少了湿泥的附着。
又如,一位来自山区,世代以打铁为生的老匠人,结合当地山涧水流湍急但不稳定的特点,设计出一种结构异常简单,却能利用间歇性水流冲击来驱动小型风箱和锻锤的装置。
这装置无需复杂的齿轮传动,仅凭几个巧妙的杠杆和配重,便能将不稳定的水力转化为相对持续的动力,大大节省了人力。
沈括抚着那些粗糙的图纸和模型,赞叹连连:“民间的智慧,果真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!这些巧思,虽无深奥的格物至理,却无一不是从实处着眼,于细微处见真章。此等活学活用之能,远胜皓首穷经啊!”
林晏亲自过目了最终由沈括团队筛选出的数十份优秀方案。
对于这些闪耀着民间智慧火花的创意,他毫不犹豫,当即指令账房,按照榜文承诺,甚至超额兑现了奖金。
那些获奖的农人匠户,领到沉甸甸的赏钱时,脸上的惊喜与激动难以言表。
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,更是对他们智慧与劳动的最高认可。
其中几位在机巧构造、材料运用上确有独到之处的民间匠人,如那位改良犁铧的老农,以及设计了简易水力装置的山区铁匠,更是被林晏亲自接见,并当场延请入格物总坊。
他们将有机会在沈括的指导下,将自己的经验与格物总坊的系统理论相结合,创造出更多利国利民之物。
这一系列举措,将琳琅阁的声望,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。
汴京百姓提及林晏,不再仅仅羡慕其泼天富贵,更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佩。
就在格物总坊众人忙于整理、归纳、试验这些民间创意,准备将其系统化推广之时,一份特殊的投稿,引起了沈括的高度警觉。
那是一卷用上好皮纸绘制的图样,笔法之精细,线条之流畅,远非寻常工匠所能企及。
图上所绘,竟是一架结构异常复杂,设计极为精巧的连弩。
其弩臂、弩身、箭匣、上弦机构,乃至扳机联动装置,都绘制得一丝不苟,尺寸标注精确到了毫厘。
沈括钻研机关构造多年,只一眼,便看出这架连弩的设计,比之军器监现有的制式军弩,威力与射速恐怕都要高出不止一个层级。
更让沈括心头一震的是,在图纸不显眼的一角,烙印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朱红印记。
那印记的图案古朴奇特,并非任何己知的官府或大族徽记。
沈括搜肠刮肚,终于从一本 давно束之高阁的孤本杂记中,寻到了关于这个印记的零星记载。
那本杂记提及,此印记,乃是前朝一个专事研造军械的秘密组织所用!
这个组织,早己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,其技艺也大多失传。
这份连弩图,究竟是何人所投?
其目的何在?
沈括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图纸,只觉得背脊有些发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