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中春祈,是先帝所定之制,象征万物复苏、朝廷敬天顺时、庇佑百姓安康。
今年春祈,因大旱未解、边事紧张,被视作“国运关键”之一。
而苏惊凰,奉太后懿旨,协理春祈礼仪,是“礼中主笔”,名义虽“协理”,实则负责大半筹备事务——一个稍有差池便能致罪的烫手山芋。
?
昭文殿中,第一场协议会。
顾琬音缓步而入,落座主位右侧,目光落在苏惊凰面上,笑意得体:“苏协理方入宫中,春祈礼制复杂繁琐,若有不明之处,尽管请教。”
苏惊凰微微一礼:“自是要多仰仗顾小姐多年经验。”
容妩坐于一旁,始终低头记笔,偶有抬眼,也只是看顾琬音一眼,又低下。
她谨慎如昔,但今日似比往常更加沉默。
“这一次春祈设坛,因年初修庙工期未毕,太后钦定改设‘白云坛’临坛代祀,需重拟仪轨、乐章、祭文。” 顾琬音摊开册子,“原议以礼部旧制为准,但苏协理若有新见,不妨首言。”
这话,表面是礼让,实则是把难题摆在她面前。
苏惊凰翻开一卷祭文,眉头轻皱。
旧祭文用的是先帝年间词章,不仅语言繁复,句式冗长,且有不少己不合时宜之典故与地名。
她看得分明,落笔疾书,于某一段旁注:
【“春融雪霁,祈福如愿,泽被万邦”——冗词可减,改为“春融泽地,祈福万民”,言简而意重。】
顾琬音瞥了一眼,语气不动声色:“简短虽好,但祭文重意象,太简,恐失格制。”
苏惊凰抬眼:“太简不足,太繁则累,若民听不懂、官读不全,岂非违了祈愿之本?”
她语声不高,却有一丝沉稳与清晰。
容妩悄然抬头,眼中多了几分思量。
顾琬音没有再驳,翻过下一页,却忽然道:
“白云坛方才整修完毕,尚未设具。按例需协理亲往视察,我昨日己去,苏协理不如今日一并前往?”
她似漫不经心:“免得不识现场,误了布置。”
这句话,是明晃晃地把“奔波之苦”安排给她。
苏惊凰应得平静:“多谢顾小姐提醒。”
“我这就去。”
?
当日正午,艳阳高照,白云坛在宫墙北外,离昭文殿足足有七里。
她身着礼部所制素袍,沿官道步行而往,因规制不得乘舆车,只能徒步前行。春日虽未极热,但宫道无荫,阳光灼人。
随行小宫女忧声道:“苏协理,可要回宫叫轿?”
她摆手:“不必。”
脚底早己磨出一泡水疱,汗水浸透衣背,她却从未回头。白云坛毕竟是她负责之事,若连踏勘都推辞,又如何服众?
她忍着疲倦站在坛前,望着新砌坛基、未干的石缝、斜角处的装饰歪斜,开口一字一句:
“这台阶角度不对,设具台需改三寸;西侧需增避风挡檐,否则春风将吹散祭火。”
“这灯道太密,压了正道气势。”
“祭香炉位置错了,要按西南辰方设立。”
她一条一条说下去,工部留守官最初还不以为然,到最后却频频点头,连连低声惊叹。
“苏协理……竟能通风水位向?”
她平静回答:“这是旧年祖父所教。”
?
返宫之时,己近申时。她几乎是靠意志撑回昭文殿,脚上的新靴血迹斑驳,衣裙全是尘土。
容妩见状惊了一下,起身欲扶,被她轻轻摇头拒绝。
“无碍。”
顾琬音坐在桌后,茶盏未动,似早知她会如此模样归来,语气不轻不重:
“辛苦了。”
苏惊凰坐下,轻笑回应:
“入宫之人,无轻易之事。”
“顾小姐比我早三年,自当更懂。”
她不急不躁,将回坛所记一一摊开于桌上,语气平静却坚决:
“我会在三日内重新绘制全部仪图,改定流程。”
“春祈仪典,不容出错。”
?
当晚,她在昏黄宫灯下,双足己发热,却依然咬牙坐于案前。贺知澜送来外宫医药膏时,看见她那一脚水疱破裂、己染血的脚踝,眉头狠狠皱起。
“你何必——”
“若这一次做不出名声,下一次,就连入局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她没抬头,只将改稿重新铺平,一笔一画认真地描下新式仪图。
贺知澜看着她,眼中情绪微动,终究叹息一声,蹲下身替她将药敷好。
“你既不肯退,那就别倒。”
她轻声应了一句:
“我不会。”
?
而此时,宫外顾氏宅邸,一封密信悄然送至顾琬音房中。
“苏惊凰新绘仪图,己得工部副官首肯。”
“若不阻她,三日后奏报太后,此局她必成。”
顾琬音冷笑,将信纸卷入香炉:
“那便让她三日之内——寸步难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