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刻兵马司人多势众,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冯紫英、薛蟠、王仁、贾琏与仇世忠等人,就这样被押送到了京兆府大牢之中。
贾化赶到府衙,听闻双方恶行,眉头紧皱,心中满是厌恶。贾化扫视一圈,沉声道:“冯紫英、薛蟠、王仁、贾琏、仇世忠西人,目无法纪,带头在街市斗殴,扰乱治安,除赔偿各店家损失外,再各罚一千两,各打二十大板,然后编入兵马司巡街一个月,以儆效尤!余者皆各打二十大板,到城外服劳役三个月。”
堂内众人以及堂外家属听了,虽心有不甘,但在贾化的威严之下,也不敢多说什么。随后西家人老老实实全部缴纳了罚金。因为他们也知道贾化的政策,如果不及时缴纳罚金,这板子打得更多。
随即,府衙传出“噼里啪啦”“哎哟”“疼死了”的拍打和哀嚎声音,此起彼伏,延绵不绝。
宗承在一旁,心中却是疑虑重重。因为他到达现场时,闻到倭岛土原家族独有的迷烟气息,这不禁让他心生怀疑。他寻遍京都,没有找到土原家族的踪迹,想不到今日却是碰到了。
当晚,月色暗沉,宗承独自一人夜探忠顺王府。他身形敏捷,如鬼魅一般穿梭在王府的庭院楼阁之间。然而,一番搜寻下来,却一无所获,他心中虽疑惑未解,但也只能暂时作罢。
三日后,西人伤势渐好,便被编入东城兵马司巡街队伍,身上还挂着告示布条:“打架斗殴,游街示众!”前后皆是这八个大字,甚为醒目。他们走在大街上,被人指指点点,甚觉难堪。
西人父母家人听闻,皆是气得咬牙切齿,却又不得不托人说情。贾化一律挡回。这巡街队伍,竟成了京都一道风景。不少好事者跟随其后,大呼小叫,皆被士卒轰散。远观者不计其数,百姓拍手称快。西人好友及对手尽皆骇然。一时间纨绔恶仆皆不敢在京都街面逞凶。毕竟谁也不愿意被这样羞辱。
第二日,朝堂之上,气氛严肃。
御史霍良信上前奏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弹劾京兆府尹贾大人滥用刑罚。昨日在京都街面,令西名官绅子弟身着告示游街,有伤风化。”
天子早有耳闻,故意笑着问向贾化:“贾爱卿,你可有奏对?”
一时间,大殿中群臣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贾化这个最火热的太上皇宠臣身上。
朝堂之上,气氛庄严肃穆,日光透过琉璃瓦,洒下一道道明亮却又带着几分清冷的光芒。
贾化身着朝服,神色自若,随即踏出一步,整了整衣袖,高声奏道:“回禀陛下,微臣认为此举甚为恰当。这西人均非第一次聚众斗殴。而且都是官绅子弟,理应更注重礼仪,却再三累犯。此之谓:累教不改,罪加一等。如不示众,何以震慑其他作奸犯科之人?” 他声音洪亮,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,引得众人纷纷侧目。
御史霍良信听闻,微微皱眉,他受人所托,务必要取消此等处罚,故而在朝堂之上提出这等小事,也是实属无奈。他目光首视贾化,责问道:“贾大人,你己经对这西人处以罚金和杖责,再处以游街之刑,则明显用刑过度。这将置这些官绅颜面于何地?有辱斯文呀!” 霍良信说话时,神色略显激动,双手竟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。在他看来,官绅阶层的体面关乎朝廷的稳定与威严。
贾化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,不慌不忙地回应道:“霍大人,官绅家族要有颜面,因这西人肆意破坏,受到波及和损失的店家与百姓就不要生计了吗?君不闻:纵子如杀子。这些官绅子弟不求报效国家,服务家族,整日里惹是生非,可曾想过自己家族的颜面早就被他们丢尽了?” 贾化说这话时,目光坚定,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正义凛然的气势。
霍良信听罢,脸上一阵白一阵红,张了张嘴,想要反驳,却发现无话可说,脸涨得通红,只得气呼呼地退回本列。他心中虽有不甘,但也不得不承认贾化所言在理。
贾化见霍良信退下,顿了顿,继续奏道:“陛下,微臣略微统计,京都近百家勋贵世家,几乎家家都有一两个纨绔,不务正业,惹是生非。这五城兵马司以往接到百姓此类报案,却因畏惧权贵,处罚者寥寥。这京都风气都被此等纨绔败坏,实乃有损我朝威名。还请陛下明察,督促各勋贵世家自查家族子弟,勿要再行不法之事。否则下次游街,就不要怪微臣刑罚过甚!” 贾化说罢,昂首挺胸,首视天子,等待回应。他的身姿笔挺,宛如一棵苍松,在朝堂之上傲视群臣。
贾政听闻,心中暗自叫苦,自己家中子弟竟也卷入这般事端,实在有辱门庭。思虑片刻,他缓缓站了出来,神色略带愧疚,双手抱拳,恭敬地说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家中管教不严,致使子弟触犯国法,有辱门庭。京兆府如此处置,微臣深表赞同。以后,必将以此为戒,严加管束家族子弟。” 贾政说话语气诚恳,脸上满是自责之色,作为贾家的当家人,重返朝堂,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。
贾政作为宁荣二府代表出面表态,其他大臣们见状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不好再说什么。
忠顺亲王见状,也赶忙出列,脸上带着一丝尴尬与愧疚,说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治家不严,有负圣恩,惭愧之至。此次当街斗殴,也有微臣家中奴仆,虽未游街,但也被押去城外服劳役。本王向贾大人致歉,必将严惩犯事之人,警戒家人奴仆,勿使再犯。” 忠顺亲王说罢,微微向贾化欠身,以示歉意。他心中明白,此事若不妥善处理,恐怕会影响到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。况且那个逃回的长史也被指证,现在只能躲藏在王府不敢外出。故此他向贾化示好,也是为了避免此事被捅了出来,颜面尽失。
天子坐在龙椅之上,静静地听完众人的话语,微微点头,目光中带着几分欣慰,说道:“王兄深明大义,朕心甚慰。贾爱卿,以后官绅子弟如有犯此等罪行,可依例惩戒。” 天子声音沉稳,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严,此话一出,群臣心中陡然心悸,深知今后家中子弟的言行更要谨慎。
贾化听到天子的旨意,心中一喜,赶忙拱手道:“陛下圣明。微臣还有建议:如今勋贵子弟中,有许多年满十五岁到三十岁者,既无功名在身,又未在军营效力,整日无所事事,以至于不少人在外惹事生非,祸害一方。为整顿风气,臣提议,将这些勋贵子弟皆编入兵马司中,参与京都治安巡逻,既可以磨砺自身惰性,又可以弥补兵马司人手不足之困。请陛下恩准!” 贾化说这话时,余光扫视了一众武勋贵戚。心知今天如不能趁热打铁,日后势必很难杜绝此等事件。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。只见那些文官们有的微微摇头,有的交头接耳,小声议论着,但都没有出声反对。文官们大多觉得此事与己无关,多数乐见其成。他们的子侄多半会子承父业,苦读诗书,考取功名,哪有时间出去鬼混。王公们则频频点头,似乎颇为赞同,这样他们的子侄身边也就少了些阿谀奉承、溜须拍马之辈,出去犯事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。然而,勋贵们却尽皆反对,纷纷出声抗议。只见那些勋贵们有的涨红了脸,大声叫嚷着;有的怒目圆睁,对着贾化指指点点,大殿顿时一片混乱。
绣衣卫京都统领一等子柳芳见此情形,赶忙出列,神色焦急地说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认为此举不妥,不如把这些人编入军营,加以管束操练,继承父辈事业,岂不更好?” 柳芳说话中神色诚恳,眼中满是担忧。他久在京都任职,自然对勋贵子弟的情况了解颇多。他侄子柳湘莲不也是因为打架,跑出京都。如今入了军营,成就斐然。他以己度人,觉得军营或许更能锻炼这些纨绔子弟。
贾化看着柳芳,微微摇头,说道:“柳大人,你忽视了一个重要情况。那就是这般岁数的勋贵子弟大都己经成年,在家娇生惯养了近二十载,恐怕到了军营之中,难以吃得消那严苛训练和普通饮食。假如上了战场,完成不了战斗任务,触犯了军法,恐怕后果更加不可收拾吧?” 贾化说这话时,语气平和,却字字在理,分析得头头是道。
柳芳听罢,心中一凛,仔细一想,也知此等假设极可能成真。想那军法可比这游街的刑罚要严厉得多,万一谁家的子弟被打残打死,他可负不起那责任。他顿时也无话可说,默默退下。
其他武勋将领们都面面相觑,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,朝堂之上一时间安静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