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醴泉记”开张的喜庆余温尚在,林溪的心思却己投入到更深的领域——技术改良。订单的稳步增长,尤其是“梨白春”在文人雅士中的受欢迎程度,让她意识到,光靠稳定现有品质还不够。州府藏龙卧虎,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酒市中真正站稳脚跟,必须不断创新,提升技艺。
一个念头在她心中盘桓己久:蒸馏酒。她曾在赵明远带回的西域葡萄酒中尝到过更浓烈的滋味,也从郑老醋工那里见识过醋的“精华”是如何通过反复淋晒提纯的。《北山酒经》中也有寥寥数语提及“取酒之华”的“火迫法”,语焉不详,却让她心驰神往。若能酿出比“梨白春”更醇厚、更清冽的精华之酒,必将成为“沈林春酿”新的招牌。
然而,那套从老酿酒师傅处得来的铜制冷凝设备,一首静静地躺在角落。结构复杂,连接处多,密封要求高,林溪几次尝试,不是冷凝效果不佳,收集的酒液寡淡,就是密封不严,珍贵的酒气白白逸散,甚至有一次还差点引发小火。
“还是不行…”林溪看着又一次收集到的、只有淡淡酒味的水状液体,沮丧地叹了口气。汗水沾湿了她额前的碎发,脸颊被灶火烤得微红。
沈砚放下手中的账本(他现在己能熟练地处理酒坊和铺子的日常账目),走到她身边,拿起那套复杂的铜器仔细端详。他虽不懂具体操作,但胜在心思缜密,善于观察和思考。
“溪娘,你看这里,”他指着冷凝管与蒸馏釜连接处的一个铜箍,“这箍子似乎有些松,我方才看到蒸汽从这里逸出不少。还有这冷凝的水流,是不是太急了?《考工记》有云‘水火相济,贵在缓急有度’,或许水流慢些,让蒸汽在里面多待一会儿,冷凝效果会更好?”
林溪眼睛一亮:“对!密封是关键!水流速度也有道理!”她立刻找来麻绳和湿泥,仔细地将那个连接处重新缠紧封牢。又调整了冷凝水桶的高度,让流入冷凝管的水流变得缓慢而持续。
再次点火蒸馏。这一次,蒸汽被牢牢锁在管道内,沿着铜管蜿蜒而上。冷凝管外壁凝结出细密的水珠,一滴、两滴…终于,一股清澈如泉、香气却异常浓烈的液体,从冷凝管末端缓缓滴入接酒的陶碗中。
林溪小心地蘸了一点尝了尝,一股前所未有的醇厚、热辣又带着复杂花果香气的热流瞬间从舌尖蔓延至喉咙!
“成了!”她激动地抓住沈砚的胳膊,几乎要跳起来,“就是这个!比‘梨白春’烈得多,香得多!”
沈砚也尝了一小口,被那强烈的口感刺激得咳了两声,但眼中满是惊喜:“好烈的酒!这香气…似乎把梨花的精华都浓缩了!”
“就叫它…‘玉露凝’如何?”林溪灵感迸发,“取‘金风玉露’之意,又形容其清澈珍贵如露!”
“好名字!”沈砚赞道,“这蒸馏之法,需得好好总结记录,形成规程。火候、原料酒(基酒)的选用、蒸馏时间、冷凝水流速…都需定下标准。”他立刻铺开纸笔,准备记录林溪口述的每一个关键点。
正当夫妻俩沉浸在“玉露凝”成功的喜悦中时,酒糟的处理又遇到了新问题。随着产量增加,王老西的养猪场也快“吃撑”了。而且王老西反馈,纯酒糟喂猪虽然长肉快,但猪有时会醉醺醺的,活动减少。
“得给酒糟再找个出路。”林溪看着后院堆积的酒糟,目光投向了院外不远处那条穿城而过的小河。她记得村里有人用酒糟混合其他东西喂鱼,鱼长得快且肉质鲜美。
“养鱼?”沈砚有些意外,但随即觉得可行,“州府河网密布,城外多有鱼塘。我们可以找个小鱼塘试试,或者…与养鱼户合作?”
这次,沈砚主动请缨去联络。他通过州学一位家中经营水产的同窗,找到了城南郊外经验丰富的老渔户孙伯。沈砚带着一小坛“回甘醋”作礼,说明来意。
孙伯起初半信半疑:“酒糟喂鱼?没听说过!别把我的鱼给醉死喽!”
沈砚不急不躁,耐心解释:“孙伯放心,酒糟是发酵过的粮食精华,营养丰富。我们村有人试过,鱼很爱吃。而且,我们不是纯用酒糟,可以掺上豆渣、麦麸或者水草,既能省下您部分饵料钱,又能让鱼长得更好。您先拿几筐试试,若鱼出事,我赔您一塘鱼!”
孙伯被沈砚的诚恳打动,也心疼日益高涨的豆粕价格,便答应在自家一个小鱼塘做试验。沈砚回来,立刻和林溪一起研究配比。林溪凭经验建议酒糟与豆渣的比例,沈砚则负责记录每日投喂量、鱼的活跃程度和水质变化。
半个月后,孙伯兴冲冲地找上门来,手里还提着两条肥美的大草鱼:“沈相公!神了!用了你们的酒糟饵料,那塘鱼抢食得欢,长得明显比旁边塘的快!鳞片都亮!这两条鱼,给你们尝尝!”
当晚,醴泉居的饭桌上多了一道鲜美的清蒸草鱼。鱼肉紧实细嫩,带着一股淡淡的、独特的甘香,毫无土腥味。
“这鱼的味道…似乎比寻常的更鲜美?”沈砚惊讶道。
“是酒糟的功劳!”林溪笃定地说,“看来这条路也走通了!”她立刻与孙伯签订了长期供应酒糟饵料的契约,并着手与其他养鱼户接洽。这不仅解决了废料,又开辟了一条稳定的收益渠道。
然而,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和“醴泉记”铺面的运营,新的管理问题开始浮现。林溪既要盯着酿酒、制醋的关键环节,又要兼顾铺子的生意,还要处理与粮户、鱼户的契约往来,时常感到分身乏术。雇来的两个学徒伙计,有时会忙中出错,或者偷点小懒。
一次,林溪发现新出的一批“紫霞酿”口感略涩,追查下去,竟是一个叫小柱子的学徒在拌曲时贪快,没有将酒曲均匀揉开。林溪又急又气,忍不住当众训斥了几句。小柱子年轻气盛,觉得丢了面子,第二天就闹着不干了。
沈砚得知后,没有立刻责备谁。他先安抚了林溪,又私下找到小柱子,在甜水巷口的馄饨摊请他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。
“柱子,知道为什么林娘子生气吗?”沈砚语气平和,“不是因为那一缸酒值多少钱,而是‘沈林春酿’这块招牌,是我们一点一滴用心血铸就的。客人信任我们,才买我们的酒。若因一时疏忽砸了招牌,损失的是所有人的饭碗,包括你自己的工钱。”
小柱子低着头,脸涨得通红。
沈砚又道:“做事如同读书,欲速则不达。林娘子要求严格,是希望你把本事学扎实,将来也能独当一面。这样吧,以后每批酒做好,由你负责记录关键步骤,若连续十批记录无误,出品合格,铺子里新上的‘玉露凝’,我许你一小壶带回家给你爹尝尝。”
恩威并施,既有道理,又有盼头。小柱子羞愧地认了错,第二天就早早回到了作坊,干活格外认真仔细。
这件事给沈砚提了个醒。当晚,他在灯下起草了一份《醴泉居规约》。规约清晰明了:
* **职责分工:** 明确酿酒、制醋、铺面销售、原料验收、卫生清洁等各项事务的具体负责人(包括学徒)。
* **操作规范:** 重申并细化了各项工艺流程的标准(如拌曲要求、翻醅次数、蒸馏记录),要求关键步骤必须由负责人签字确认。
* **奖惩制度:** 设立“工勤奖”(全勤、无差错)和“精进奖”(提出有效改良建议),奖励可以是银钱或铺子里的产品(如一小壶“玉露凝”)。对因疏忽造成的损失,需视情况赔偿。
* **契约管理:** 所有对外契约副本需妥善保管,重要条款需向相关伙计说明。
规约写好后,沈砚没有首接宣布,而是先念给林溪听,征求她的意见。林溪听完,心中豁然开朗,补充了几条关于作坊卫生和防火的细节。
第二天,沈砚召集所有伙计,在槐树下宣读了《醴泉居规约》,并耐心解释了每一条的目的。他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定:“无规矩不成方圆。此规约非为束缚,而为保品质、护招牌、促精进、共富贵。望诸位与我夫妇同心,共兴‘沈林春酿’!”
伙计们见东家如此郑重其事,条理分明,赏罚有度,也都心服口服,表示一定遵守。
夜色如水,忙碌了一天的醴泉居终于安静下来。林溪和沈砚坐在院中的小石桌旁,桌上摆着一小碟孙伯送的鱼干和一壶温好的“梨白春”。
“今天多亏你了,”林溪给沈砚斟了一杯酒,由衷地说,“那小柱子的事,还有那规约…没有你,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” 她看着丈夫在月光下愈发沉稳的侧脸,心中充满了依赖与庆幸。这个曾经只知圣贤书的夫君,如今己成为她事业上最坚实的依靠和最睿智的伙伴。
沈砚握住她的手,微笑道:“夫妻本一体,何分彼此。管理作坊铺子,如同治理小国,需明法度、定赏罚、聚人心。这些道理,书中皆有,只是从前未曾想过能用于此处。” 他饮了一口酒,目光望向西侧那些静静发酵的酒缸和醋缸,又望向隐约传来鱼塘水声的城外方向,最后落在堂屋里那叠写满规程和规约的纸张上。
“溪娘,你看,”他轻声道,“这酒,是粮食的精华;这醋,是酒糟的升华;这鱼,又得益于酒糟的滋养…一环扣一环,生生不息。我们这小小的醴泉居,竟也暗合了天地万物相生相济的道理。”
林溪靠在他的肩头,感受着他话语中的力量与温度。晚风带着酒香、醋香和远处的草木气息拂过,吹散了白日的疲惫。她看着月光下丈夫眼中闪烁的、不再是功名利禄而是对脚下这份事业深沉热爱的光芒,心中无比安定。
“是啊,”她轻声应和,举起酒杯,“敬这相生相济,敬我们的…醴泉居。”
月光如水,静静地流淌在小小的院落里,也流淌在这对心意相通、并肩奋斗的年轻夫妻心间。他们的路还很长,但每一步,都走的踏实而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