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子小时候,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外公。外公那宽厚的背影和熟练的动作,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外公总是坐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,身边堆满了新鲜的竹子,手中的工具上下翻飞,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奇的表演。
那时,外公经常编织各种各样的背篓。那些背篓形状各异,有的小巧玲珑,适合妇女们去田间采摘蔬果;有的则宽大结实,是男人们上山砍柴的得力助手。祥子总是瞪大眼睛,好奇地看着外公将一根又一根的竹子变成有用的背篓。
提篮也是外公的拿手活儿。小巧精致的提篮,有着细腻的纹路和优美的弧度。外公编织提篮时,祥子就蹲在旁边,目不转睛地盯着。看着外公把篾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,一个漂亮的提篮渐渐成型,祥子的心中充满了敬佩和好奇。
还有那鱼篓,更是让祥子觉得神奇。鱼篓的编织需要特别的技巧,既要保证篓口足够大,方便鱼儿游进去,又要在篓底和篓身设计巧妙的收口和缝隙,让鱼儿进去后就难以逃脱。每次看到外公编好一个鱼篓,祥子都会想象着它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儿的样子。
祥子总是迫不及待地跟在外公身后,主动帮忙。一开始,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儿,比如破竹片。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,需要力量和技巧。祥子小小的身躯努力地握住砍刀,学着外公的样子,一下一下地砍在竹子上。尽管常常累得气喘吁吁,但当竹子终于被破开,他的脸上就会洋溢出满足的笑容。
削篾条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。祥子小心翼翼地拿着小刀,按照外公的指导,轻轻地削去竹子表面的青皮,让竹片变得光滑细腻。这个过程中,他的小手不知被划破了多少次,但他从不叫苦叫累,反而更加专注地学习。
拉篾丝是祥子觉得最有趣的环节。他双手握住篾条的两端,用力地拉扯,看着篾条在自已的手中变得越来越细,越来越均匀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
一开始,祥子只是觉得这一切好玩。他喜欢和外公待在一起,喜欢听外公讲述竹子的故事,喜欢感受那充满生机的竹子在自已手中逐渐变化的过程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他心中悄然发生。
有一次,村里的一位大叔来家里买外公编的背篓。大叔拿着背篓,赞不绝口,然后递给外公几张钞票。祥子看着那几张钞票,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。他第一次意识到,这些外公辛苦编织出来的东西,竟然可以换来钱。
从那以后,祥子看外公编织的眼神不再仅仅是好奇和好玩,多了一份思考和期待。他开始更加用心地帮忙,不再仅仅是为了好玩,而是希望能够多学一点,多做一点,让外公编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卖钱。
渐渐地,祥子发现竹编不仅仅是一种手艺,更是一种艺术。每一个编织的动作,每一根篾条的交织,都蕴含着外公的智慧和心血。他开始仔细观察外公的手法,留意每一个细节。
外公在编织的时候,总是全神贯注,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热爱。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篾条之间,仿佛在与竹子对话。祥子被外公的这种神情深深吸引,他也渴望能够像外公一样,用双手创造出美丽而有用的东西。
有一天,外公在编一个特别复杂的提篮,祥子在旁边看得入了迷。突然,外公停了下来,看着祥子说:“孩子,想不想试试?”祥子既兴奋又紧张,犹豫了一下,还是点了点头。
外公手把手地教祥子如何起头,如何编织。祥子的小手紧紧地握着篾条,按照外公的指示,小心翼翼地编织着。一开始,他的动作很笨拙,篾条总是不听使唤,但外公一直在旁边鼓励他,耐心地纠正他的错误。
经过一番努力,祥子终于编出了一小段。虽然不完美,但那是他自已的成果。外公看着他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说:“孩子,不错,继续努力,以后这手艺就靠你传承下去了。”
从那以后,祥子对竹编的热爱愈发深厚。他不再满足于只是帮忙,而是主动要求外公教他更多的技巧。每天放学后,他总是第一时间跑回家,拿起竹子和工具,开始练习。
夏天的午后,阳光炽热,蝉鸣阵阵。祥子却在院子里专心地编织着,汗水湿透了他的额头,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。冬天的夜晚,寒风刺骨,大家都围坐在火炉旁取暖,祥子却还在灯光下琢磨着新的编织方法。
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,时间长了祥子也能像外公那样编出背篓来,虽然没有像外公编的那样精致光滑,但也像模像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