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印度的舍卫国,有一位声名远扬的长者,名叫须达多。须达多乐善好施,常以财物救济贫困之人,故而人们尊称他为“给孤独长者”。给孤独长者家财万贯,为人忠厚善良,与妻子相濡以沫,生活富足美满,然而,他们却一首膝下无子,这成为夫妇二人心中隐隐的遗憾。
夫妇俩为此日夜忧心,虔诚地向神明祈愿赐子。或许是他们的诚意感动了上天,终于,妻子有了身孕。怀胎十月,一朝分娩,诞下的竟是一位容貌出众的女儿。此女出生时,屋内光芒闪耀,异香扑鼻,众人皆感惊奇。给孤独长者为女儿取名为须摩提,意为“善摄”,期望她能以善良和智慧,摄持身心,拥有美好的未来。
须摩提女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与聪慧。她对世间万物充满悲悯之心,常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穷苦的孩子,对待家中的奴仆也极为友善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须摩提女出落得愈发美丽动人,宛如春日盛开的鲜花,光彩照人。她的美名传遍了舍卫国的大街小巷,引得众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求婚。但须摩提女不为所动,她深知自己的命运不应仅仅局限于世俗的婚姻,而是渴望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归宿。
在众多的追求者中,有一位名叫满财的青年,他是另一个国家的长者之子,同样家境殷实,且生得一表人才。满财听闻须摩提女的美名后,心生爱慕,便央媒前去求婚。给孤独长者对满财的家境和人品颇为满意,然而,须摩提女却对这门婚事心存顾虑。她听闻满财一家皆信奉外道,与自己所倾向的佛法信仰相悖。但在父母的殷切期望和劝说下,须摩提女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,远嫁到了满财家中。
须摩提女的到来,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打破了满财家原有的生活节奏。满财一家对她的美貌和贤淑十分赞赏,然而,在信仰上的巨大差异,却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。满财及其家人每日虔诚地供奉外道诸神,举行各种繁琐的祭祀仪式。须摩提女虽未公开反对,但内心却始终坚守着对佛法的向往。她常常在自己的房中,默默诵经祈福,期望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家人走向正道。
一日,须摩提女听闻佛陀将在附近的精舍说法,心中欣喜万分。她不顾路途遥远,毅然前往精舍聆听教诲。佛陀慈悲的面容、智慧的言语,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须摩提女的内心,让她更加坚定了对佛法的信仰。回到家中,须摩提女满心欢喜地向家人分享自己听闻佛法的感悟,然而,家人却对此嗤之以鼻,甚至嘲笑她的虔诚。
尽管遭受家人的冷落与嘲讽,须摩提女并未气馁。她坚信佛法的力量定能感化家人。于是,她每日更加精进地修行,以实际行动展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。她的善良与宽容,渐渐赢得了家中奴仆们的敬重。奴仆们看到须摩提女在面对家人的误解时,依然保持着平和与慈悲,心中不禁对佛法产生了好奇与向往。
不久后,满财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。家中饲养的牲畜突然染上怪病,纷纷死去;田地里的庄稼也莫名枯萎,颗粒无收。满财一家惊慌失措,他们像往常一样举行外道的祭祀仪式,祈求诸神的庇佑,然而,一切都无济于事。看着家人陷入绝望之中,须摩提女心中不忍,她决定向佛陀求助。
须摩提女独自一人来到精舍,向佛陀哭诉家中的困境。佛陀慈悲地看着她,安慰道:“莫要悲伤,你且回去,以真诚之心持诵佛法,定能化解此难。”须摩提女满怀信心地回到家中,按照佛陀的教导,在庭院中设下香案,虔诚地诵经祈福。奇迹发生了,家中原本奄奄一息的牲畜逐渐恢复了生机,田地里枯萎的庄稼也重新焕发生机,绿意盎然。满财一家目睹这一切,大为震惊,心中对须摩提女所信奉的佛法产生了一丝敬畏。
经过此次事件,满财一家虽对佛法有了些许触动,但尚未真正信服。须摩提女深知,若要家人彻底改变信仰,还需借助更强大的因缘。恰逢此时,佛陀决定在舍卫国举行一场盛大的法会,邀请各方信众前来聆听佛法。须摩提女得知此消息后,心中暗喜,她认为这是度化家人的绝佳时机。
须摩提女回到家中,苦口婆心地劝说家人一同前往参加法会。起初,满财及其家人仍心存犹豫,他们对佛法的陌生与对传统信仰的执着,让他们难以迈出这一步。但在须摩提女的再三恳请下,家人们最终勉强答应。
法会当日,场面宏大壮观。来自各地的信众齐聚一堂,人山人海。佛陀端坐在莲花宝座上,周身光芒万丈,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人。法会开始,佛陀以其深邃的智慧,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的真谛。他的言语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,首抵众人的内心深处。须摩提女的家人起初还心不在焉,然而,随着佛陀的开示逐渐深入,他们的神情也越发专注。
当佛陀讲到因果报应、慈悲喜舍的教义时,满财一家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。他们回想起过往对须摩提女的误解与偏见,心中满是愧疚。在佛陀的慈悲感召下,满财一家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,纷纷虔诚地向佛陀顶礼膜拜,请求皈依佛门。须摩提女看到家人的转变,喜极而泣。她知道,这一切都归功于佛法的伟大力量。
从此,满财一家成为了虔诚的佛教徒。他们与须摩提女一起,遵循佛法的教导,广行慈悲,多做善事。须摩提女以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不懈努力,不仅改变了家人的命运,还为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,使得更多的人受到佛法的感化,走上了觉悟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