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1 江南水乡的童年印记
1904 年,杭州,这座如诗如画的江南名城,依旧沉浸在烟雨朦胧的诗意之中。西子湖波光潋滟,宛如一面巨大的宝镜,倒映着岸边的湖光山色。在清波门附近的一个普通巷弄里,常家迎来了新生命的啼哭——常书鸿诞生了。
常书鸿的家庭虽称不上富贵显赫,但却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。父亲常凤占,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,家中藏有不少古籍字画。年幼的常书鸿,常常在父亲的书房里流连忘返,对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和画卷充满了好奇。
西湖,无疑是常书鸿童年最好的启蒙老师。春天,湖畔垂柳依依,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是大自然挥动的画笔,描绘着生机盎然的画卷。桃花灼灼,粉绿相间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彩画。常书鸿总会带上纸笔,坐在湖边,专注地临摹眼前的美景。他仔细观察着花瓣的纹理、叶子的脉络,努力将每一处细节都呈现在画纸上。夏日,西湖更是别有一番风情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,大片的荷叶如绿毯般铺展开来,粉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。常书鸿穿梭在荷叶间的小径上,观察着荷叶上滚动的露珠,它们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,随着荷叶的摆动而滚动。他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试图用画笔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美丽。
西湖边的人文气息,也深深滋养着常书鸿的心灵。湖边的亭台楼阁里,时常传出文人墨客的吟诗作画之声。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常书鸿。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,一颗艺术的种子,在常书鸿幼小的心灵中,悄然种下,并开始生根发芽。
1.2 求学路上的梦想初萌
随着年龄的增长,常书鸿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,他顺利进入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学习。在这里,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的引路人——孙学悟老师。
孙学悟不仅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,更有着开阔的艺术视野。他的课堂,如同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,向常书鸿展示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无限魅力。孙老师鼓励常书鸿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,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到西方的油画,从细腻的工笔到豪放的写意,让他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。在孙学悟的引导下,常书鸿接触到了西方印象派、后印象派等绘画流派。莫奈笔下那光影变幻的睡莲,梵高充满激情与张力的《向日葵》,都让常书鸿大为震撼。他第一次意识到,绘画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,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。
除了孙学悟老师的教导,常书鸿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梦想,常常聚在一起,探讨绘画艺术的奥秘。学校的绘画社团,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、展示才华的舞台。社团定期举办画展和艺术讲座,邀请各地的知名艺术家前来分享创作经验。在一次社团组织的关于“中西方艺术融合”的讨论会上,大家各抒己见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,应坚守笔墨神韵;有人则觉得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和光影表现值得借鉴。激烈的思想碰撞中,常书鸿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——他要在中西方艺术之间寻找契合点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。这份坚定的信念,如同灯塔,为他在艺术的求学道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