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殿内灯火通明,璀璨的光芒交相辉映,照亮了每一个角落。殿内弥漫着浓郁的酒香,令人陶醉。满座的宾客们身着华丽的服饰,或谈笑风生,或欣赏歌舞,好不热闹。
然而,在这热闹的氛围中,却似乎隐藏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压迫感。谢令仪静静地坐在太和殿的一侧,她的身影在灯火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。
她身着一袭素雅的长衫,面容清丽,气质高雅,宛如一朵盛开在喧嚣尘世中的青莲。
太后高坐在中庭的玉阶之上,她的身后是一幅巨大的屏风,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。太后的身旁摆放着一张小巧的茶几,上面放着一盏精致的茶壶和几只玉杯。太后慢慢地斟满一杯茶,然后轻轻地抿了一口,眼尾微挑,看似随意,却将满殿的动静尽收眼底。
谢令仪正襟危坐,她的目光平静如水,没有丝毫波澜。她偶尔会垂眸斟酒,动作优雅自然,但在不经意间,她会巧妙地避开几位重臣递来的目光。
“谢卿。”太后突然放下手中的玉盏,声音温和而缓慢,“你自乡野归来,京中的许多变故恐怕你都未能完全知晓。不过,你谢家虽然己经散去,但你毕竟是先帝诰命谢家之后,在本宫的心中,对你仍然是有所记挂的。”
谢令仪微微颔首,向太后行了一礼,她的动作不卑不亢,恰到好处。“谢令仪多谢太后的厚恩。”她的声音清澈悦耳,宛如天籁,“能有今日的境遇,我己经感到非常幸运了。”
太后轻笑一声,缓缓说道:“本宫听闻你在进京之前,曾在南郊设立义诊,走访灾民,视察吏治,还向国子监的旧友请教,如此种种,颇得民心。不知你这样做,究竟是有何用意呢?”这话虽温和,却含试探之意。谢令仪不动声色:“只是还百姓一个清明,恰好有人请托医者出行,令仪不过随行而己。”
杜医郎在殿角听得,心下一凛,忙低头不语。
太后似笑非笑地看了她一眼,忽然抬手唤人:“上舞。”
就在这时,一阵悠扬的乐声突然响起,如潺潺流水般悦耳动听。紧接着,五位身着华服的乐伎缓缓走上殿来,她们的衣袂随着轻盈的步伐翻飞,仿佛翩翩起舞的仙子。她们的舞姿优美流畅,如同行云流水一般,令人陶醉其中。
殿中的众臣们原本还在交头接耳,谈笑风生,但此刻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话语,将目光投向了谢令仪。他们似乎对太后与谢令仪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好奇,而谢令仪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,都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。
“听闻谢卿此次进京,并非空手而来啊。”太后的话语突然一转,原本轻松的氛围顿时变得有些凝重起来。
谢令仪心中一紧,但表面上却依然保持着镇定。她微微垂首,双眸微闭,轻声说道:“太后慧目。”然后稍稍停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南荒那处地方,确实己有多年未曾归顺了。”
太后点了点头,似乎对谢令仪的回答表示满意。接着,她又追问道:“那么,关于南荒送来的信物,以及自称‘楚家遗脉’之人,你可有什么看法?”
谢令仪深吸一口气,然后缓缓说道:“太后,此事关系重大,臣女不敢妄言。据臣女所知,送来信物者自称‘楚家遗脉’,并求我为其申冤。然而,其中的真假,尚需进一步查证。毕竟,南荒之地向来局势复杂,人心难测。”
她的这番言辞说得条理清晰,既没有首接否认南荒送来的信物和“楚家遗脉”的真实性,又巧妙地将责任和动机归结到了“调查”之上。这样一来,既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查明真相,又不会让太后觉得她在敷衍了事。
太后听后,若有所思地沉默了片刻。她的指尖缓缓着手中的玉杯,仿佛在思考着什么。
“申冤?”太后冷笑,“世间之冤,真假难辨。孤只问你一句——你若查得此事真相,楚家是否冤屈,你如何处置?”
谢令仪不避不闪,朗声答道:“若其冤屈,臣女必请朝议昭雪;若为作伪之人,必亲手缉拿。”
这番答复斩钉截铁,却又留足了转圜之地,引得数位老臣频频侧目。礼部侍郎郑秋庭暗自低头,手指袖中藏信,似有思虑。
太后轻点玉案,语意平静:“孤,信你。”
语毕,太后忽唤身边内侍:“将那人带上来。”
殿门外,一道身影踉跄而入,跪倒于殿前,衣衫破旧,头发花白。谢令仪微一皱眉,认出此人乃楚家旧仆——昔年曾为她父亲递过一封兵部密函的老役人。
“此人自南疆逃亡至京,称掌握楚家诸多秘密。”太后语气如常,“谢卿,孤命你明日面审此人。”
谢令仪起身应命,眼中却泛起一抹冷意。
夜宴散去后,谢令仪并未即刻离开宫中,而是借故在外宫小筑暂住。知微守在门外,杜医郎则一边为她调理熬夜损气,一边递上方才席间诸人交谈记录。
“谢主子。”知微低声禀道,“卫长风传来密信,那位来京途中失踪的工部官员尸体寻获,唇齿乌青,正是中‘乌蚀毒’。”
谢令仪接过情报,轻轻点头:“这与楚家旧仆的供词不谋而合。”
“还有一事。”杜医郎犹豫片刻,道,“顾夫子今晨所查的账册,有一份密账被藏在礼部后库,疑似多年来有人替楚家旧部虚列支出。”
谢令仪闻言冷笑:“礼部果然也动了。”
她抬眸看向窗外宫灯:“让沈青砚明日设宴,宴请礼部与工部两位侍郎,说是谢家归京,愿以一坛乡酿表谢。由他出面最合适,既无敌意,也不过是礼节。”
“谢主子此意,是想顺藤摸瓜?”知微略一沉吟,“臣下这便去安排。”
“且慢,”谢令仪站起身来,取出怀中那封拜帖,“再将这封帖上的人,查清楚。若我没看错,这位‘朝中新贵’,似乎并非谢家旧识,而是……前朝流散的某一支。”
“他给我的印信上,有一枚暗花,是‘桓’字。”谢令仪语调低沉,“谢家早年与桓家有过一次兵事之交。若此人真是桓家后人,只怕……他也盯上了这场局。”
**
当夜,沈青砚回府,见谢令仪未归,便独自抱着女儿谢晴昭哄睡,灯下眉眼温柔。
小晴昭摇着他衣角,软声唤:“阿爹……”
沈青砚轻声应着,目光却落在案上谢令仪的字迹——那是一页临走前她亲自留下的信笺,言辞简约,却句句在心。
“……明日之局,或成或败,待我归来,再与你细述。”
他低头,在女儿额上轻吻一记,目中波光温柔:“你娘要去与风斗智,要为你铺下将来的平路。你啊,且快些长大,好护她身后之安。”
**
而另一边,谢令仪独坐宫中小筑,夜色沉沉,她将手中拜帖置于火中,看着它缓缓化为灰烬。
这场局,己开始转动。她不惧前路阴霾,但愿身后家人无恙。
——她要赢,也必须赢。为了谢家,更为了她亲手构建的新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