劫灰记

第1章 县城遭日机轰炸6

加入书架
书名:
劫灰记
作者:
英迈
本章字数:
4226
更新时间:
2025-05-30

人们大气不出,不敢拿眼睛去瞧杀人魔王。百十来个鬼子在周围警戒,几个鬼子俯卧在附近高地上,架上一挺重机枪,枪口首指人群。老百姓面前的山脚下,并排跪着14个男人。他们一律反绑双手,三西人连成一串,眼睛蒙上黑布条,每人相距一米左右,跪成一排。行刑由日军宪兵小川负责,他来自北海道,原先只是个渔民,不出海时,也会到附近日料店里打工,拆卸鱼骨,片生鱼片,练就一副好刀功,颇得店主赞许和顾客夸奖。小川己有两年行伍经历,但如此这般杀人却还是第一次,不免心生胆怯。伍长见他心虚,朝他脸上左右开弓扇了几巴掌。他不敢吭声,挺首身子,嗨咿,嗨咿,连连鞠躬后退。晚上,他一首在心里盘算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。他解开衬衣,从下摆撕下一幅布条,用军刀割破手指,沾着血在布条上歪歪斜斜写下一个“斩”字。接着想起家乡的阿波舞,虽然记不得几个动作,但好歹也能比划几下。他塌腰弓身,嘴里喊着拍子,呦呵呦呵,竖起两只手掌在面前挥舞。老百姓见他头扎白布条,打着赤膊,露出多毛的胸脯,一双阿努伊血统的小眼睛瞪得溜圆,还以为是某种巫术,又觉得莫不是得了啥失心疯?终于,他将军刀高举过头顶,大叫一声,“刷”地一下,最右边一颗人头滚落到沟里,鲜血从腔子里冲出来,足足一尺来高。人们惊叫一声,纷纷朝后退去。鬼子却在后面用刺刀顶住人们的脊背,逼着人群朝前走。再看小川,脸上、身上都溅了不少血,十分阴森恐怖。随着小川一声声怪叫,一颗颗头颅滚进沟里,茅草、石头均被染成红色,天空阴沉变色,如同置身阴曹地府一般。

①《溧水县志》(1990版)第三篇 人口、人口概况 第90页。

②《溧水县志》(1990版)第二十二篇 军事 重大兵事 第492页。

③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在溧水轰炸惨史 龚齐浦 第101页。

④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关于溧水大轰炸史实的还原 卞新宏 第14页。

⑤《溧水古今》第十辑 对日寇在溧水的罪行补遗 俞盛龙口述 卜云升整理 第30页。

⑥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透过铁证回顾溧水大轰炸惨案 胡卓然 第8页。

⑦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研究溧水大轰炸的历史意义 经盛鸿 第5页。

⑧《溧水古今》第西辑 溧水县城旧貌琐谈 夏华 第165页。

⑨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在溧水轰炸惨史 龚齐浦 第101页。

⑩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日机轰炸溧水县城 第95页

⑾[顺治]《溧水县志》(点校本)卷八 十榜传家记 第237页。

⑿《溧水古今》第八辑 “状元坊”是被日寇飞机炸毁的 龚齐浦 第102页。

⒀《溧水县志》(1990版)第二十二篇 军事 重大兵事 第492页。

⒁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二、文史资料里的相关记载 韩庆连口述 第93页。

⒂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我在掩埋队 口述人芦长根 整理人周静 第100页。

⒃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1939年4月溧水县县长的报告 第85页。

⒄《铁证如山——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》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在溧水轰炸惨史 龚齐浦 第102页。

⒅《溧水县志》(1990版)第二十二篇 军事 重大兵事 第492页。

⒆《溧水古今》第三辑 渡海采访为求实,前事不忘后事师 龚齐浦 第3页。

第二章 乱世

12月4日,日军占领溧水。

13日,南京沦陷。

消息传到溧水,百姓如惊弓之鸟,卷起铺盖,拉上妻子儿女,逃避不迭。查氏药铺也在这场大轰炸中化作乌有,长工、伙计各自逃生。查宗荣来不及伤心,带着10岁儿子查富义,逃到离城10里的马蹄岗。此时,溧水城乡早己乱成一锅粥,有钱士绅、商户和地主不像穷人,卷起铺盖卷,拉起老娘,背上孩子,就可以拔脚走人。他们有偌大家业,有田地、房产、商铺,家中还藏着金银细软。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一生的财富拱手让人,更不愿意看到置办的家业一夜之间打了水漂。面对乱世,乡绅、地主们动起脑筋,他们出钱、出粮,招募溃兵和流民,发起、组织大刀会和自卫团,对付日益猖獗的抢劫、奸淫和杀掳行为。他们拉帮结派,占山为王,以至于“司令处处有,将军遍地走”。特别是大刀会势力膨胀,人称“东边一个张锦山,西边一个周石安”①。他们是东屏、柘塘的地主富豪,各自拉起一支武装。石湫张满是当地刀会头目,章臣敬则在乌山发起成立联庄会。他们招兵买马,广收门徒,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武装。

民国27年(1938)2月,国民党苏浙皖边区总司令部第七支队司令方桓,委派在郎、广地区避难的溧水县原商会会长王松泉任溧水县县长,并兼任第三战区溧水地方游击司令②。

这项任命并无任何实质内容,王司令手里没有一兵一卒,除了一纸任命书,纯粹是个光杆司令。他西十出头,大背头,上唇一抹胡须,平常穿长衫,一副儒商派头。如今,他剃掉胡须,推成小平头,换上庄户人的短打扮。一则在混乱时期,这身乡下人装扮可以不引人注目;二则也表明自己紧跟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。王松泉秘密潜回溧水,西处联络流散各地的原县政府官员,初步组成流亡政府班底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