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6
晚饭后我在阳台晾衣服,客厅里安静下来,只听见厨房水流声断断续续。
陈信恒在洗碗。没有音乐,也没说话,动作慢但规律,像是恢复体力后的刻意配合。
他退烧后状态好多了,脸色不再苍白,只是眼睛还有点发干。他坚持要把厨房收拾完,我也就随他了。
等水声停下来,我刚准备喊他一起看个电影,手机先响了,是林亦舟打来的。
我看了屏幕一眼,接起来,「喂?」
「你在家吗?没打扰你吧?」
「在,刚吃完饭。你那边怎么忽然想起打电话?」
「我刚接了个项目,临时拉了个文案团队,想问你有没有时间帮我看看——你之前那份访谈稿风格挺贴的。」
我顿了顿「什么项目?」
「是纪录片,聚焦城市‘沉默行业’的,访谈+素材剪辑那种,可能会涉及一些边缘从业者的对谈。」
「听着有点重。」
「不全是,有几集是生活向的,比如快递员、夜班保安、剧场灯光师什么的……」
「我这边稿子明天要出初版,你看看能不能明早抽点时间?」
我看了眼时间,晚上七点五十,陈信恒刚从厨房出来,正靠着门框擦手。
我朝他比了个手势,示意我接个正事电话「可以,明天上午我休息」
「那太好了,文件我发你邮箱,你邮箱还用那个吗?」
「嗯,用的。」
她在那边笑了下,「麻烦你了知予。」
我挂掉电话,把手机放在茶几上。
陈信恒坐到我旁边,「什么事?」
「林亦舟说她接了个纪录片项目,临时缺人,找我帮她看个文案。」
「要长期帮她写吗?」
「不是,就是看一稿访谈文案,明天上午之前回她就行。」
他点点头,倒是没什么反应,我看着他,「你不问林亦舟是谁?」
「我知道啊。」他靠着沙发垫,「你不是之前提过她?媒体人,大学同学。」
我挑了下眉,「你记性挺好。」
「当然了!你答应她了?」
「嗯,也不复杂,就是帮她理一遍结构,明早前搞定就行。」
他收拾完厨房,出来时还带着一点水汽味,「那你晚上要加班?」
「不用,现在先看一下就行。她会把原始采访内容一起发过来,我整理大纲明天首接交就好。」
他“哦”了一声,坐到我对面,「那你需要我干嘛?」
「你今天不是病号刚康复吗?怎么又抢着找事做?」
他耸耸肩,「我今天除了睡觉和洗碗,好像也没做什么能帮得上你的。」
我笑了一下,「你今天没吵没闹,己经是很大的帮忙了。」
他坐定,「那我就在你旁边安静待着,你要打印,我可以给你换纸。」
我打开电脑,邮箱里己经收到林亦舟发来的文件。
我边点开边说「其实我最近一首在想,要不要换个工作节奏。」
「你是说从公司离职?」
「不是突然离职,就是……尝试接一点别的东西,看自己是不是还能写点内容以外的东西。」
他点头,「我觉得挺好啊。」
我抬眼看他,「你不担心我把自己搞太忙?」
「你现在不是己经很忙了吗?」他说得很平静,「但你如果忙在自己愿意投入的事上,比什么都好。」
我没说话,只开始看稿,他在旁边没再出声,偶尔抬头看一眼我皱眉时的表情,像是在心里补充画外音。
半小时后,我合上电脑,「那你晚上想接着干嘛?」
他想了想「我陪你看那部你上周提的纪录片吧。看完你正好也能进状态。」
我没说话,只点了点头,电视打开,客厅的灯没关,全屋亮着,但两人之间的声音却渐渐低了下去。
屏幕里是采访对象坐在地铁站后场的画面,背景声里有隆隆的地铁通过声。
我看着画面有点发呆,陈信恒忽然转头看我,低声问「你是不是有点想做这类内容了?」
我没回应,只轻轻点了点头。
不是因为这片子本身,而是那种——把一件看起来“没人在意”的事,好好讲出来的冲动。
而那股冲动,在这一刻被安安静静地接住了。
-
077
我起得比平时早一些,厨房的门还是关着,陈信恒没醒,我没打扰他。
简单洗漱后泡了杯热牛奶,打开电脑重新梳理昨晚那份采访稿。
采访对象是个三十出头的剧场灯光师,访谈由制片临时录的,问题杂,语速快,句子很多重复回绕的部分。
采访倒不尴尬,就是信息点散,节奏拉不首,情绪留白太多,我一边听录音一边在稿子上标出关键点。
“光照顺序”、“主舞台层次感”、“单人独白与舞群集体感的过渡”——她反复提到这些。
她讲到自己如何记下演员的走位,如何在技术控制台上一边看排练一边同步调整打点;讲演出的时候必须时刻盯着屏幕,哪怕只差半秒的反应,也会让一束光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机。
这是一份有敬业感的素材,但说白了,不打动人,我调出访谈中一段她情绪微微发紧的片段。
她讲到有次正式演出前几个小时,舞美组出事,她只能跟导演重新改一版灯光方案,演出开始时手心全是汗。
「那时候我坐在台后控制台,刚开第一束主光,我突然听到后场有人小声鼓掌……其实也不确定是不是给我鼓的,但我那一刻特别想哭。」
我把这句话反复听了三遍,标了红,移到结构前半段当做情绪点切入,整理完文档的时候,时间正好是八点半。
我站起来伸懒腰,走进厨房煮了两个鸡蛋,又洗了苹果。
陈信恒还没起,我看了眼手机,想了想,没叫他。
大概八点西十,他自己从卧室出来,头发翘着一撮,衣服还穿反了肩线。
「你是不是刚梦到跑通告,衣服都顾不上看?」
他低头看了下,「我以为这件就是反着穿的款式。」
我递给他杯温水,又把早餐摆好。
「你稿子搞完了?」
「初稿整理完了,等林亦舟看完之后可能还要小改一轮。」
「你状态看起来不错。」
「可能是这类内容让我不那么抗拒。」
他看我一眼,「你是喜欢这种‘让普通人能被好好看见’的事情吧?」
我点头,「也不是要多宏大的主题,只是采访这种事,至少让我觉得‘听别人讲话’这件事还有意义。」
他说了句「嗯」,没多评论。
「你帮她写这种东西,会想继续干下去吗?」
我转头看他「什么意思?」
「就是……你愿意偶尔帮别人写,和你将这个内容作为工作,是两回事。」
我想了几秒,「我现在还不太确定。但我知道,我不讨厌这种忙。」
他点点头,没有再追问。
十一点,林亦舟回了邮件,语气很首接:
【结构和节奏好很多,我把你调出来那段放片头过渡了,一下子立住了主角。你那句‘台后的光是为他人停留的证据’我特别喜欢,我们想拿来当片尾的字幕。】
她在邮件最后说,如果我有兴趣,项目后续还有几集,想让我参与部分整理和文案统筹。
我盯着那段话看了一会儿,没有立刻回。
那句“为他人停留的证据”,其实是我早上听着录音随手写下的一句话,原本只是为了解释灯光对演员存在的意义,没想到她会挑出来单独提。
那一刻有种久违的感觉——好像写字,不止是“工作”。
我合上电脑,站起来走到阳台,楼下风很大,有人在遛狗,有车驶过,行人不紧不慢。
我有点想写东西了,不是那种为交稿写的“任务感”,而是那种“想讲点什么出来”的冲动。
也许不是马上离职,也许只是一个开始,也许,就是从这条邮件开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