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室里的黑板刚擦干净,一张通知被贴在公告栏上。
【G城一中附属初中部阅读节正式启动,每班需指定1名“事务协调员”,全权组织本班阅读项目活动。】
“哇,要搞活动了。”
“是不是要排练什么朗诵节目?”
“肯定是做展板、画报什么的,又要浪费美术笔……”
一时间,教室里议论纷纷。
林小雨看了眼公告,又看向窗边位置。
白初九照旧坐得笔首,翻着一本旧童书,指尖掂着一颗还没吃完的糖果。
“你知道你肯定会被选上的吧?”林小雨小声说。
“我什么都没做。”
“就是你什么都没做,才是最吓人的。”林小雨耸耸肩。
—
顾兰老师拿着选票走进来。
“全班不记名投票,十五分钟后回收。”她说完就出去了。
不到十分钟,选票回收完毕。
顾兰在办公室翻看,眉头微挑:三十五张票,三十五个“白初九”。
她拿着票回教室,没有公布选票细节,只看向白初九道:“阅读节事务协调员,由你负责。”
教室鸦雀无声,然后突然响起一阵掌声。
白初九合上书本,站起身。
“我们不建展板、不做折页、不弄拼图。”
她顿了顿,眨了眨眼:“我们——种一片书叶林。”
“哈?”
“啥?”
有人发出疑问。
白初九走向黑板,拿起粉笔。
“每人推荐一本书,用绿色便签写下推荐理由或最喜欢的段落,贴在窗边。”
“每一片绿色纸条,就是一片叶子。”
“每天午休,我们轮流摘一片,读给别人听。”
“这样到月底,这里就会长出一棵——书的森林。”
她写下西个字:
【书叶之林】
没人说话。
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一种熟悉的东西:
——认同。
—
两天后,教室窗边贴满一片青绿。
从鲁迅到东野圭吾,从《挪威的森林》到《三体》,各种书名与读后感贴满整面玻璃。
白初九每天午休安排三人读书,每次她自己都不参加。
“你不读吗?”魏来问。
“我种种子。”她指了指糖盒,“你们来收果。”
—
但最让人震惊的,是她附赠在每张便签纸下方的小“记忆挂件”。
那是她从空间糖果里萃出的果胶结晶,制成淡金色胶粒,贴在纸角。
每个读书人含着果胶阅读,会在脑中形成片段性“记忆回响”。
“我昨天读完那张纸,今天能复述出整段原文!”
“我还记得当时坐的位置、光线和那段文字搭配的香味。”
“那颗记忆糖味道像橘子味加木头味,有点奇怪,但很清醒。”
校园论坛很快更新出一篇热帖:
【七班的阅读节,是空间阅读流派的降临。】
回复1:那糖是神器,我磕它!
回复2:白初九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糖果里有芯片吗?
回复3:楼主别闹,她会咒人的,不是会编程的。
—
阅读节进行到第五天晚上,教室内灯光柔和。
十几位学生没有走,围坐在讲台前。
白初九拿出一本《草叶集》,轻声朗读:
“我相信一根草等于一切。”
外面夜风吹进来,豆苗随风晃动,微光点点。
“你知道吗?”林小雨抱膝靠在椅子边,“以前我觉得教室像个牢笼,现在……像个窝。”
“像个可以待到很晚,不怕黑的地方。”
魏来靠在书架边,沉默许久,说了句:“我想带妈妈来看看。”
没人嘲笑他。
有人在角落悄悄拍下这一幕,发到学校论坛。
配图是:豆苗夜间微光下,初九坐在一群学生中,手中书页翻动,一颗糖落在书角。
配文:
【七班不是班,它是个发光的地方。】
—
第二天,顾兰收到了来自教导处的通知:
【七年级七班,特批列入“校级特色文化样本班”,入选校刊专题。】
她盯着那行字良久。
回头望去,窗边绿意扶疏,糖果香味混着纸页味道萦绕鼻尖。
她心中某个念头第一次被放大——
这个孩子,己经不只是个学生了。
她是种子,是火,是无形中的光。
—
下午下课,林小雨问初九:“你怎么知道‘书叶林’会成功?”
白初九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”
“那你怎么敢提出?”
她摸了摸糖盒,又看了眼窗边的绿叶纸片:
“叶子会不会长出来,不是我决定的。”
“我只是把它们放在阳光下。”
林小雨笑了,突然冒出一句:“你啊……就像个不说话的班长。”
初九眨了眨眼,“那不说话也能当?”
林小雨认真点头:“你说的每一句话,我们都在听。”
—
当天晚上,林小雨母亲在家长群发了一段语音:
“初九同学讲的故事,我家孩子说听得特别安心,她居然会主动关灯入睡了。”
另一个家长跟帖:
“白初九是不是有什么专门方法?我家孩子想跟她学习。”
很快,家长群话题爆了——
【我们是不是也该为白初九准备点什么?她像学校的守护树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