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办公室,林倩正低头整理缂丝项目的财务报表。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比前一周又上了一个台阶,她轻轻松了口气。
“你看到热搜了吗?”助理小唐推门进来,手里举着手机。
林倩抬头看了眼屏幕,眉头微蹙:“MOJIAN过度商业化?”
“是的。”小唐把手机放在桌上,“有人发帖说我们把传统工艺变成快消品,破坏了文化纯粹性。”
她没说话,点开链接快速浏览了几条评论。确实有不少声音在质疑他们的动机和做法,甚至有自媒体撰文称“MOJIAN正在将缂丝变成一场消费主义的表演”。
“这事得告诉辣总。”小唐语气有些紧张。
林倩合上笔记本,站起身来:“走吧。”
会议室里,辣千秋正翻看苏州电视台采访后的媒体反馈报告。他抬起头,目光平静地扫过两人递来的信息。
“舆情发酵得挺快。”他说。
“我们要回应吗?”林倩问。
“当然要。”他合上文件夹,“但不是为了辩解,而是为了让真正关心传统文化的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。”
当天下午,MOJIAN内部紧急召开公关会议。与会者情绪各异,有人主张低调处理,也有人建议正面出击。辣千秋听完所有意见后,缓缓开口:
“我来写一篇公开信。”
这句话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。
“我想用最首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,我们不是在贩卖情怀,也不是在做慈善。我们在尝试一种新的可能性——让传统工艺活下来,并且活得有尊严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如果有人觉得这不够纯粹,那请他们先问问自己,除了批评,还能为这些匠人做些什么。”
第二天清晨,一封署名“辣千秋”的长文出现在MOJIAN公众号首页。文章没有激烈反驳,而是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述了他们在苏州工坊的经历,以及为何选择用DIY套件的方式推广缂丝。
“我不是文化专家,也不是非遗传承人。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精美的织物时,心里有过一丝敬畏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些技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,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,在一张张织机前,日复一日织出来的。”
文章最后写道:
“如果我们连尝试都不敢,那么这些技艺就只能留在博物馆里,成为标本。”
这篇公开信迅速被各大社交平台转发。有人感动于他的坦诚,也有人继续提出尖锐问题。但这一次,舆论不再一边倒地指责,而是开始出现更多理性的讨论。
与此同时,沈师傅那边传来消息,一批年轻人主动联系工坊,希望能学习基础缂丝技艺。
“他们是从你们的视频里看到的。”沈师傅在电话里笑着说,“有几个还是大学生。”
林倩挂掉电话后,看着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。阳光依旧明媚,但空气里多了几分紧绷的气息。
几天后,一位自称“民间文化保护组织”成员的网友发起了联名抵制行动,指责MOJIAN借文化之名进行商业炒作,并呼吁消费者停止购买相关产品。
这场风波开始波及到其他合作项目,原本准备上线的苏绣、剪纸等系列产品都被迫暂停。
“我们不能再被动应对了。”林倩在会议上说,“必须找到一个更有力的方式来证明我们的立场。”
辣千秋沉思片刻,点头道:“那就办一场展览。”
“展览?”众人一愣。
“不只是展示缂丝成品,而是完整呈现从选材、染色到织造的全过程。”他语气坚定,“我要让所有人亲眼看到,每一寸布料背后,是多少双手的坚持。”
筹备工作随即展开。团队联系了苏州工坊,邀请几位资深匠人来到广州参与现场演示。同时,也在电商平台开设专题页面,实时首播制作过程。
展览当天,展厅门口排起了长队。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正的缂丝织造,听到匠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一位年轻女孩站在织机前,盯着那密密麻麻的丝线看了很久,忽然转头对身旁的朋友说:“原来这些东西不是机器做的,而是靠手一点点织出来的。”
不远处,辣千秋站在人群后方,静静地看着这一切。
“你觉得这次能稳住吗?”林倩走到他身边。
“我不知道。”他轻声回答,“但至少,我们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展览结束后,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持续上升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,也有不少品牌主动联系MOJIAN,希望加入文化传播计划。
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好转之际,一封来自某高校民俗研究机构的公开信悄然发布。信中严厉批评MOJIAN的行为“表面弘扬文化,实则资本介入操控”,并指出“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只会加速文化的异化”。
这封信再次掀起舆论风暴,甚至有几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,标题赫然写着:“MOJIAN的文化生意,是救赎还是掠夺?”
林倩看着后台数据,销售量开始回落。她咬了咬牙,转身走向辣千秋的办公室。
门虚掩着,他正坐在桌前,手里拿着一份报纸,头也不抬地说:“来了。”
“你怎么看?”她问。
他把报纸放下,眼神却异常平静:“这不是终点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”
“那你打算怎么做?”
“继续做下去。”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,“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学,我们就不能停。”
林倩沉默了一会儿,忽然笑了:“那我陪你。”
窗外的风穿过写字楼的缝隙,吹起窗帘一角。远处的霓虹灯还未熄灭,城市仍在运转。
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,一台织机正发出细微的摩擦声,像心跳一样,一下一下,持续跳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