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归处,有良田

第13章 养蚕

加入书架
书名:
云归处,有良田
作者:
哈哈居士
本章字数:
7468
更新时间:
2025-07-08

送云英聪入学堂,像是为云家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,也让云英越心中那份“让家里多条腿走路”的念头更加清晰坚定。

“瑞福记”的分成是稳当的粮饷,供弟弟读书之余,也积攒下了一些余钱。这笔钱,云英越没有让它躺在瓦罐里睡大觉,她的目光,投向了家里那十亩郁郁葱葱的桑田。

秋高气爽,正是养秋蚕的好时节。这念头并非凭空而来。

云英越记得清楚,娘亲纪湘年轻时在娘家是养过蚕的,虽然多年未碰,但那手艺和记忆还在。

家里的十亩桑田,往年除了喂些家里的鸡鸭,桑叶大多任其生长,或是砍了枝条当柴火,实在是极大的浪费!

这天晚饭后,趁着全家都在院子里歇凉,云英越拿出了白天特意去镇上买回来的一小包东西——用油纸小心包着、散发着淡淡草木清香的蚕种。

“爹,娘,大哥二哥,”云英越将油纸包轻轻放在小桌上,眼睛亮晶晶的,“你们看这个。”

“这是……蚕种?”纪湘一眼就认了出来,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和久远的熟悉感。

她小心地拿起纸包,凑近闻了闻,指尖着那细密的纹路,“这品相,是上好的秋蚕种啊!越儿,你买这个做什么?”

云峰春和两个儿子也凑过来看,脸上都带着好奇。

“娘,您不是会养蚕吗?”云英越看着纪湘。

“咱家那十亩桑田,叶子长得那么好,不养蚕太可惜了!我打听过了,秋蚕丝虽然不如春蚕丝那么长,但质地更韧,价钱也不差!咱们自己养,自己缫丝,哪怕只织些粗绸或者首接卖生丝,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!总比桑叶白白浪费了强!”

她的话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纪湘尘封的记忆闸门。

那些关于蚕室的温度、湿度,关于桑叶的老嫩,关于除沙、上簇的细节……一下子鲜活起来。

她的眼睛也亮了,带着一种属于手艺人的光彩。

“是!娘是会养!这秋蚕,正是时候!只要伺候得好,西十来天就能见茧!”但随即她又有些迟疑。

“可是……养蚕是精细活,要人时时盯着,家里现在……”

“娘,您放心!”云英越立刻接话,“您是老把式,您掌总!技术上的事儿都听您的!力气活,有爹,有大哥二哥!我呢,负责打下手,跑腿,还有最重要”,她狡黠地眨眨眼。

“帮您记‘蚕事日志’,总结经验!咱们全家一起干!桑叶是现成的,蚕种钱也花了,本钱不大,试试怕什么?成了,咱家又多一条财路!不成,就当练手了,损失也不大!”

“越儿说得对!”云峰春拍板了。

他不懂养蚕,但他相信女儿的眼光和妻子的手艺,更相信全家拧成一股绳的力量。

“桑田养着也是养着,能换钱当然好!湘娘,你就领着孩子们干!田里的活计,我和英治英禹多担待些!”

云英治和云英禹也用力点头:“娘,您教我们!我们有的是力气!”

纪湘看着家人信任和支持的目光,心中那点顾虑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干劲儿和一丝兴奋。

“好!那咱们就试试!趁着天还没冷透,养一茬秋蚕!”

说干就干!

云家迅速行动起来,将西厢一间原本堆放杂物的、相对干燥通风的房间腾了出来,仔细清扫,墙壁地面都用生石灰水刷了一遍消毒。这就是临时的蚕室了。

纪湘成了当之无愧的“技术总监”。她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包,露出里面密密麻麻、芝麻粒大小的褐色蚕卵。

“这蚕卵得放在暖和的地方‘催青’。”

纪湘指挥着。

“越儿,去灶膛边扒点温热的草木灰来,垫在干净的箩筐底,上面再铺一层细棉布,把蚕种均匀地撒在上面,盖上一层薄纱。记住,不能太热,温温的就行,每天还得轻轻翻动透气。”

云英越像个最认真的学徒,一一照做,还用个小本子记下要点。

“催青:温度如手温,草木灰垫底,细布铺卵,薄纱覆盖,每日翻动透气。”

几天后,密密麻麻的黑色小蚁蚕破卵而出,在棉布上蠕动着。

纪湘的神情更加专注肃穆。

“蚁蚕最娇贵!采的桑叶要最嫩的顶芽,洗得干干净净,用干净的布把水气吸得干干的,再用快刀切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细丝喂!喂之前,蚕室地面还要洒点水,保持点湿气,但不能太潮……”

接下来的日子,云家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密运转的小世界。

十亩桑田成了重点保障区。俩兄弟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大背篓下地,挑选最鲜嫩的桑叶,一筐筐地背回来。桑田的除草、施肥也成了重中之重。

云英聪放学后的新“课堂”,小家伙对蚕宝宝充满了好奇。

放学回来,做完先生留的功课后,就趴在蚕室门口,隔着门缝看里面忙碌的景象,听姐姐讲“蚕宝宝怎么吃叶子”、“怎么蜕皮长大”。

云英越也会在喂食间隙,用筷子小心夹起一条快眠的蚕,放在洗净的桑叶上,让弟弟近距离观察,给他讲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的故事,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种下对生命和劳作的敬畏。

蚕宝宝长得飞快,一天一个样。从细小的黑蚁蚕,变成灰白色的小蚕,再经过几次痛苦的蜕皮,身体变得白白胖胖、晶莹剔透。

蚕室里充满了沙沙的啃食声,像下着绵绵细雨。喂食的频率越来越高,需要的桑叶量也越来越大。

全家人都围绕着这间小小的蚕室和那十亩桑田连轴转,虽然辛苦,但看着那些迅速成长的、预示着财富的小生命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笑容。

养蚕并非一帆风顺。在蚕宝宝进入大蚕期五龄后不久,一天清晨,纪湘像往常一样进入蚕室,却发现有几条蚕行动迟缓,身体发软,排泄物也不太正常。

“不好!”纪湘的心猛地一沉,脸色瞬间变了。她仔细检查了更多的蚕,发现出现类似症状的还不算少。

“娘,怎么了?”云英越看到母亲脸色不对,连忙问道。

“像是……‘软腐病’的苗头!”纪湘的声音带着凝重。

“这个时节,天气闷湿,蚕室通风稍差一点,就容易犯这毛病!一旦蔓延开,损失就大了!”

全家人的心都提了起来。云峰春和两个儿子也闻讯赶来,焦急地看着。

“别慌!”关键时刻,纪湘展现出了老把式的沉稳。

“越儿,快去把咱家存的生石灰拿来!英治英禹,把蚕室所有的窗户都打开通风!英禹,去烧一大锅开水放凉!”

她迅速指挥着,将行动明显异常、疑似生病的蚕小心挑拣出来,单独放在一个垫了生石灰的箩筐里基本放弃治疗,防止传染。

彻底除沙消毒, 将蚕室内所有的蚕沙和残叶彻底清除干净,运到远处深埋。地面和蚕具竹匾、蚕网等用放凉的滚开水反复冲洗,再用生石灰水擦洗消毒。

加强通风,在保证温度不太低的前提下,尽量降低蚕室湿度。

纪湘还让云英越去采了一些气味清香的艾草和菖蒲叶,在蚕室角落里点燃熏蒸,利用其天然的杀菌驱虫功效。

喂食新鲜、略偏老的桑叶,并在叶面上薄薄地撒一层碾成极细粉末的生石灰,同时减少每次的喂食量,增加喂食次数,避免残叶堆积发酵。

这是一场与时间和病魔的赛跑。全家总动员,严格按照纪湘的指令操作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云英越的“蚕事日志”上,详细记录了这次危机的发生时间、症状、应对措施以及每一天的变化。

幸运之神眷顾了勤劳而谨慎的云家。

在纪湘果断的处理和全家精心的照料下,病蚕被有效隔离控制,健康的蚕宝宝在改善后的环境中恢复了活力,沙沙的啃食声重新变得有力起来。

几天后,危机解除,全家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对纪湘这位“老把式”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经历了小小的波折,蚕宝宝们终于迎来了成熟期。它们停止了疯狂的进食,身体变得透明发亮,高昂着头,不安地在蚕匾里爬来爬去——这是要找地方“上山”结茧的信号了!

纪湘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:“快!上簇!”

家里早就准备好了“簇具”。

用的是最传统也最经济的方式,将晒干的、枝杈整齐的油菜杆或稻草,一束束捆扎好,均匀地插在铺了干净稻草的蚕匾里,形成一个个小小的“山头”。

将那些通体透亮、急于吐丝的熟蚕,小心地捉起,均匀地放到簇扇上。

很快,神奇的一幕发生了:洁白的蚕丝从蚕宝宝的口中吐出,它们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,摇头晃脑,辛勤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、也是为云家带来财富的“白银小屋”。

一夜之间,蚕室里景象大变。

昨日还爬满白胖蚕虫的簇山,此刻己被一个个或雪白、或淡黄、椭圆形的、厚实的蚕茧所覆盖!

像无数颗的珍珠,又像枝头挂满了奇异的果实,在透过窗棂的晨光下,闪烁着温润如玉的光泽。
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、属于蚕丝的清新气息。

“成了!成了!”云英治忍不住叫出声,声音里充满了激动。

“好多茧子!真好看!”云英禹也看得目不转睛。

云峰春黝黑的脸上绽开了最朴实的笑容,看着那一匾匾的银茧,仿佛看到了金灿灿的稻谷堆满了仓。

纪湘轻轻抚摸着一个结实的茧子,眼中泛起了欣慰的泪光。

这不仅是丰收的喜悦,更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,对全家辛苦付出的回报。

云英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看着这满室“银雪”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

她翻开“蚕事日志”,在最后一页郑重写下:“秋蚕,历时西十三日,历经小疫,终得满簇。茧色洁白匀称,厚实。收获在望。”

落款处,她画了一个小小的、笑脸的蚕宝宝。

接下来,便是紧张的采茧工作。

全家小心翼翼地,将一个个成熟的茧子从簇山上摘下来,剔除那些薄茧、烂茧、双宫茧,将上好的茧子装入干净透气的箩筐里。

望着堆了小半间屋子的蚕茧,云英越心中己经开始盘算下一步。

是首接卖给镇上的丝行?

还是自家尝试煮茧缫丝?

若是缫出生丝,是卖丝线?

还是……她脑海里又闪过一个念头,目光落在了自己那些巧果面塑上。

或许,这洁白的蚕丝,还能和她的巧思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?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