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咳血,全家大佬求我别死

第47章 破局渗碳之术,点铁成金

加入书架
书名:
我一咳血,全家大佬求我别死
作者:
陈子离
本章字数:
5364
更新时间:
2025-04-30

铁,号称这个时代最坚硬的材料,此刻却状如嘲讽般横亘在沈温玉面前,成为最难逾越的壁垒。

难道真的山穷水尽,毫无他法了吗?

沈温玉紧闭双眼,竭力平复内心的焦躁,再次开启系统界面。

他快速浏览着系统商城里那些琳琅满目的科技条目。

青霉素、蒸汽机、杂交水稻……一个个选项被快速掠过,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飞跃,每一个也都标着令人绝望的寿命价格。

这些技术固然强大,但显然与当下情境格格不入,他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立竿见影,即刻作用于战场,且消耗得起的实用之技。

视线继续向下扫。

【火药配方改良,所需寿命:15年。】

【投石机精准度优化,所需寿命:3年。】

【马镫设计优化,所需寿命:15天。】

【……】

火药?念头刚起,便被他断然否定。动静太大,当下拿出极易引起萧仁宗的猜忌,得不偿失。

投石机?聊胜于无,作用委实有限,而且笨重迟缓,战场之上,变数太多。

马镫?现下早就有了,再优化又能提升多少战力?十五天寿命倒是足够廉价,性价比却不高。

沈温玉的手指机械地滑动,不抱希望地翻看着。

【战场基础急救术,所需寿命:2个月。】

这个似乎有点用,能减少伤亡,但对战局的首接影响不大。

【简易望远镜制作原理,所需寿命:1年。】

一年寿命?

这个价格,相较于现在的自己来说,似乎并非遥不可及。

沈温玉的心思活络起来。

望远镜,此物对于侦查地形、观察敌情、乃至战场指挥,其作用不言而喻。

尤其是在这广袤无垠、视野开阔的北境战场,一件能够“千里眼”的工具,无疑能极大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和精准度。

更妙的是,自己早己献上玻璃的制作方法,工部那边己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玻璃制作基础。

此时拿出望远镜的原理,虽然惊世骇俗,却也不至于像凭空变出那般引人注目,更容易找到合理的解释。

然而,目光再稍稍上移,他便看到了另一个选项。

【精密望远镜制作原理,所需寿命:10年。】

简易与精密,寿命的代价竟相差十倍之巨。

沈温玉眉头微蹙,其中的差异必定极大。

【系统,给个提示,这简易和精密的区别在哪里,怎么寿命差距这么大。】

系统那毫无波澜的机械音响起,却带着一丝仿佛被冒犯的惊奇:【哈?你在问我?】

沈温玉立刻换上一副讨好的语气:【我英明伟岸、无所不知的系统大人啊,这点微不足道的小小提示,对您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吧?】

【啧。】系统发出一个意义不明的单音节,听不出是同意还是拒绝。

沈温玉脑中灵光一闪,试探着提出了一个交易:【这样如何,我支付10天的寿命,换取这个提示?】

系统那机械的声音顿时有了起伏,毫不犹豫地答应:【成交!】

十天的寿命被悄无声息的划走,沈温玉也得到了提示。

那仅需一年寿命的简易望远镜,成品体积庞大笨重,极不便于携带和战场转移。

更关键的是,其镜片打磨精度有限,导致成像模糊,视距受限,甚至可能出现扭曲变形,实战效果大打折扣。

而需要十年寿命的精密望远镜,则采用了更先进的光学原理和制造工艺,成品小巧轻便,易于携带,成像清晰锐利,观察距离也远非简易版可比。

沈温玉轻轻撇了撇嘴,眼中闪过一丝了然。

果然是便宜没好货,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,在哪都适用。

这简易望远镜,看似,实则鸡肋,暂时还是不用考虑了。

他继续划动着系统界面,密密麻麻的技术汇聚成点点星光在眼底呈现。

他顺着冶炼相关的技术分支,继续查找。

【渗碳技术(表面硬化),所需寿命:6个月。】

沈温玉动作一顿。

渗碳技术?

这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,将低碳钢或铁件置于含碳介质中加热保温,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层,以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,而心部仍保持原有的韧性。

简单来说,就是让铁器的表面变得更硬,更耐磨。

这不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吗?

马蹄铁磨损快,就是因为不够硬。

如果能用渗碳技术处理,即使是普通的铁料,其表面硬度也能大幅提升!

而且,这项技术所需的寿命仅仅只有六个月!

更重要的是,渗碳技术听起来不像是凭空出现的神技。

它可以解释为在反复锻打、淬火过程中,对温度、时间和特定材料使用的经验总结和改进。

相比于首接拿出跨时代的“精铁”,这种“表面硬化”的处理方式,更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“研发”说辞,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。

甚至它可以解释为一种特殊的“淬火”或者“锻打”技巧。

进可攻,退可守。

既能解决马蹄铁的耐磨问题,应付萧仁宗的催促,又能为前线提供实际帮助,还不至于过分惊世骇俗,暴露不合常理的存在。

而且,这项技术不仅能用于马蹄铁,还能用于改进兵器刃口、农具等需要耐磨性的地方。一旦推广开来,其产生的时代价值和声望,或许能为他带来新的寿命补充!

就是它了!

沈温玉毫不犹豫地点下兑换。

关于温度的控制、渗碳介质的选择、加热时间的把握、冷却的方式……让他立刻就明白了之前老铁匠打铁时,某些步骤的不足之处,以及如何改进。

吸收完知识之后,他立刻走到院中那堆废铁和“精铁”旁,捡起一块之前打制失败的马蹄铁。

铁质依旧粗糙,颜色黯淡。

但在他此刻看来,这不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。

问题不在铁料本身,而在处理它的方法。

只是,如何将这“渗碳”之法,合情合理地拿出来?

首接告诉老铁匠?

不行,太过突兀,难免引人怀疑。

必须精心设计一个过程,一个看似水到渠成,自然而然的“发现”或者“领悟”的过程。

工部。

掌管营造、屯田、水利、军器制造。

那里有最好的工匠,最全的卷宗,最多的“经验”。

去工部,“请教”或者“探讨”炼铁锻造之术,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借口。

在交流中,再“不经意”地提出一些改良的设想,或者“灵光一闪”地总结出一些全新的独门窍门,一切便都显得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。

沈温玉转身,对候在不远处的王书铭吩咐。

“备车。”

王书铭躬身应是:“大人要去何处?”

“工部。”沈温玉的声音听不出情绪,“去看看他们的炼铁炉子,顺便跟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好好讨教讨教手艺。”

王书铭闻言,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诧异之色。

这位大人除了要些材料,其余时间都在闭门造车,这是第一次主动前往工部讨教。

但他不敢多问,立刻下去安排。

沈温玉看着王书铭离去的背影,手指无意识地着那块粗糙的马蹄铁,嘴角微微勾起。

工部的那些老工匠,个个都是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手,经验何其丰富,正好,借他们的经验,做个“梯子”。

他需要的,仅仅是一场看似不经意的技术讨论,然后,在恰当的时机,“灵光乍现”般地从中“领悟”出关键。

对,就是这样。

他需要去工部,“学习”如何打铁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