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局外交宴会,中华美食震惊全球

第35章 问道于厨

加入书架
书名:
开局外交宴会,中华美食震惊全球
作者:
长白晓锋
本章字数:
5628
更新时间:
2025-05-20

第二天一早,苏文博的生物钟罕见地失灵了。他没有像往常一样,第一时间扎进那些堆积如山、散发着油墨和陈旧纸张气味的文化交流报告里,去寻找什么“人类文明的瑰宝”或者“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火花”。他鬼使神差地,溜达到了小厨房附近。

空气里飘着一股豆子被石磨碾碎后特有的生涩与清香混合的味道,间或夹杂着沈浩然那小子咋咋呼呼的指挥声:“哎,林哥,这水是不是加少了?感觉磨出来的浆不够细腻啊,跟藕粉似的。”

苏文博一眼就看见了林宴。他穿着一件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的、洗得发白的旧工装,袖子挽到手肘,露出一小截结实的小臂。

他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沈浩然,将一批颜色不太纯正,显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某个犄角旮旯“考古”出来的豆子进行筛选、浸泡,看样子是准备挑战在这地下工事里制作传说中的【手工豆腐脑】。

阳光,哦不,是头顶那几盏功率不足的照明灯,勉强给他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,竟有几分“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”的宗师气派。

苏文博在拐角处徘徊了足足三分钟,内心天人交战,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关于“甜粽子与咸粽子哪个才是正统”的南北辩论赛。

最终,那股子若有若无的桂花余香,和他脑子里单曲循环的“废墟上建大厦的文化韧性”,战胜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矜持。

他清了清嗓子,走了过去。

“林宴同志,”苏文博开口,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,“有时间聊聊吗?关于……中华美食文化。”

“噗——咳咳咳!”沈浩然一口气没上来,手里的筛子一歪,几颗不听话的豆子欢快地蹦跶出来,差点表演一个“豆豆龙突击队之地面空降”。他瞪大了眼睛看着苏文博,又看看林宴,表情精彩得像是在看一部年度悬疑大片突然插播了二人转。苏参赞?主动找林哥聊美食文化?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是压缩饼干发芽了?

林宴也是微微一怔,但很快恢复如常。他不动声色地拍了拍沈浩然的肩膀,示意他稳住,别把今天的早餐主料给“自由飞翔”了。“浩然,你先看着火候,我去去就来。”说完,他擦了擦手,引着苏文博到旁边一个堆放着空罐头箱子,相对还算安静的角落。

“苏参赞,您请坐。”林宴指了指一个倒扣过来的【军用物资箱】,自己则随意地靠在另一个箱子上。

苏文博也没客气,首接坐下,开门见山:“你昨天在办公室说的那些,关于美食作为文化载体,能够‘精准投喂,靶向治疗’,甚至成为‘国家形象宣传片’的观点,我很感兴趣。能否……详细谈谈?”

林宴心中了然,看来那一碟【桂花定胜糕】和自己那番“歪理邪说”,确实在苏老这块“活化石”心里砸出了点涟漪。他微微一笑:“苏参赞,您是文化大家,在我面前谈这个,我可是班门弄斧了。”

“不,你说得很有新意。”苏文博摆了摆手,“我过去,确实有些固守成规了。”

“那我就抛砖引玉,随便聊聊。”林宴也不再客套,他知道苏文博不是来听他谦虚的。“咱们老祖宗说‘民以食为天’,这话糙理不糙。从茹毛饮血到火烹熟食,吃,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最首接的体现。孔夫子也说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,这不仅仅是对食物的要求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文化的沉淀。”

苏文博点点头,示意他继续。

“您看咱们华夏大地,东西南北,气候物产各不相同,也就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饮食文化。川菜的麻辣,是蜀地人民对抗湿气的智慧;粤菜的精细,是岭南地区富庶和海洋文化的体现;鲁菜的醇厚,带着北方人的豪爽;淮扬菜的清鲜,则蕴含着江南水乡的婉约。每一道菜背后,都是一方水土,一段历史,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。”

苏文博听得十分专注,他推了推老花镜,突然问道:“小林,你刚才提到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。我记得古籍中曾有记载,一道‘七巧羹’,需用七种不同的时令蔬菜,切成丝、丁、片、末等不同形状,再以不同火候分别处理,最后汇于一碗,色香味形俱佳。这种对‘精细’的极致追求,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,其文化象征意义何在?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吗?”

林宴心想:“好家伙,苏老这是开始上硬菜了,首接从哲学层面开始解构美食了。”他沉吟片刻,答道:“苏参赞,您这个问题问得极好。我认为,这种极致的‘精细’,在当时,除了技艺的展现,更深层次的,是一种‘秩序感’和‘仪式感’的体现。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,能将寻常食材做到如此极致,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热爱。它告诉人们,即便条件有限,也要用心去生活,去创造美好。这和咱们现在,想方设法把压缩饼干做出花样,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?都是一种在困境中寻求突破,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精神内核。”

苏文博闻言,若有所思。

林宴继续道:“再比如,一道简单的‘鱼香肉丝’,为什么叫‘鱼香’却不见鱼?这里面就有一个美丽的误会和民间智慧的结晶。传说是因为一户人家做鱼的调料没用完,主妇舍不得丢,就用来炒肉丝,结果味道出奇地好。这‘无心插柳柳成荫’,不也体现了咱们民族性格里那种不拘一格、灵活变通的创造力吗?这种故事,比起干巴巴地讲‘中华民族富有创造精神’,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记住?”

苏文博的眉头渐渐舒展,他开始从最初的“考较”心态,转变为真正的“求知”和“欣赏”。他发现林宴这小子,肚子里确实有点东西,而且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,而是活学活用的智慧。

“你再说说,这‘孔府宴’的礼仪规制,繁复异常,每一道菜的上菜顺序、餐具摆放都有讲究,这和寻常百姓家一碗面条、几个小菜的‘市井烟火’,它们在文化传承中,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?”苏文博又抛出一个问题。

“苏参赞,‘孔府宴’代表的是庙堂文化,是礼乐制度在饮食上的延伸,它强调的是规矩、传承和等级。而‘市井小吃’呢,则是江湖文化,是活色生香的人间百态,它讲究的是自在、随意和抚慰人心。前者是文化的‘骨架’,后者是文化的‘血肉’。骨架决定了我们是谁,从哪里来;血肉则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活力。两者看似不同,实则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我们完整而鲜活的中华饮食文化,乃至整个民族文化。”林宴侃侃而谈,那些系统赋予的知识,此刻如同活水一般,在他脑海中流淌,与他对历史的理解、对人性的洞察巧妙地结合起来。

苏文博听着,良久没有说话。地下工事里特有的沉闷空气,似乎也被林宴这番话搅动得鲜活起来。

苏文博长长地吁了一口气,带着几分释然,也带着几分自嘲:“过去我们搞文化交流,总是强调那些宏大的叙事,喜欢把典籍、艺术这些阳春白雪的东西摆在最前面,却往往忽略了这最贴近民生,也最能首接触动人心、引发共鸣的‘食’文化。是我……是我狭隘了。”

林宴连忙道:“苏参赞您太客气了,我这都是纸上谈兵,胡说八道。我就是一个厨子,能用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本事,在这特殊时期,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口腹上的慰藉,活跃一下气氛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。”

苏文博看着林宴,那张年轻的脸上,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,只有一种纯粹的热忱。他沉默了片刻,语气变得郑重起来:“小林,你的才华,不应只埋没于厨房。若此次危机能过,我……我愿向部里举荐你,去一个更能发挥你这种独特‘文化沟通’能力的地方。”

林宴微微一愣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