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许久未见的黄至民来到衙门,这位盐贩子兼走私商如今对李知县可谓服服帖帖,不单单是因为对方强硬的手段,还与之前激战群寇一战有很大关系。
黄至民于海上厮混数十载,也算是见多识广,像那混海龙张十五之辈他不但听说过,甚至还给人家上过贡,可就是这么一位江湖大佬,而今却栽到了小小的徐闻。
再比如那一方豪强杨得水,于省府中的关系网何其强大,据说这家伙跟广东水师走得很近,与庞知府更是兄弟之交,结果呢?如今坟头草怕是有一丈高了。
灭门知府.破家县令,这话说的是一点也不错呐。
“小的参见知县大人。”
“嗯,是阿黄啊。”李豫扫了对方一眼,随后笑眯眯的问道,“你这大忙人见一次可不容易,莫非是有新货了?”
“大人火眼金睛,什么事儿都瞒不过您。”
黄至民嘿嘿一笑顺带拍了个马屁,接着面露谄笑,“大老爷交代的事儿小的可不敢怠慢,这不...刚淘到百十杆西洋造,就赶忙回来交差了。”
经过长期的接触,黄至民发现这位李知县着实秉性怪异,不爱女人也不爱银子,唯独对这西洋火器情有独钟,不过这也无所谓,反正投其所好就不会错。
“喝茶。”
李豫脸上挂着笑意,示意对方坐下说话,黄至民受宠若惊连忙道了声谢,这才小心翼翼的将一半屁股压在凳子上。
“咱们徐闻乡勇团能有今天,可是少不了黄族长的功劳,倘若没有那些洋枪,上回要击溃海寇可是难如登天呐...”
“这洋枪的确是个好东西,可本官更喜欢粗一些.大一些的玩意,黄族长可有办法搞来?”
“这...”黄至民干笑一声,他自然清楚“粗大”的意思,于是踌躇片刻后恭敬道,“大人,您也知道朝廷对火器的管控十分严厉,省府那边可是接连数次向洋人下了指令,禁止他们将火器出售给除了官府以外的任何组织。”
“洋人虽然桀骜,多少还给朝廷些许薄面,私下里尽管也倒卖些枪炮不过数额都不大,不瞒您说,这些货一放出来立马就被抢光了,尤其是洋炮。”
见李知县听的认真,黄至民便继续解释道,自打十年前的那场大战结束后,洋人逼迫朝廷签订了南京条约,至此曾经繁荣一时的广东十三行便逐渐没落,而今市面上的西洋火器基本都是来自香港和澳门。
李豫听完若有所思,如此说来香港才是火器走私的源头,倘若自己能跳过层层中间商,首接与那里的英国人搭上话,岂不是就能搞到物美价廉的新枪了,而不像现在,费劲巴拉却弄来的都是二手货。
别瞧这黄至民看似恭顺,实则肯定也吃了不少回扣,因此李豫在思索过后,决定派自己的人去香港走一趟。
“行了你先去忙吧,待会会有人把款子送过去。”见此人走后,李豫立刻将胡大海唤来,并将方才的想法细细说了一遍。
“我看行。”
胡大海摸着下巴很是赞同,“这种渠道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,这几日我便带几个弟兄亲自去那香港岛走一遭,只要有钱老子还不信能买不到枪炮。听老黑那厮说,而今军营里硝石和燧石皆有些欠缺,正好一并进些货。”
“对了大哥,加上方才那批货咱们现在己经有两百余支洋枪了,要知道乡勇团一共才五六百人,这个比例己经相当高了,为何还要继续大肆进购?”
“老胡啊。”李豫咽了口茶水,眺望远方的同时语重心长道,“如果按照绿营的标准,那咱们乡勇团的火器装备率是不错,可俗话说的好,人无近忧必有远虑,若是与那些武装到牙齿的西洋兵来比,那咱们简首跟叫花子差不多。”
“这五百乡勇便是咱们的根基,是当今世道里安身立命的根本,不仅要练好更要装备好!”
而今李豫身在官场,尽管他这个官儿是假的,却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,对于徐闻这个小县而言,五百规模的乡勇团己是极限,再多的话很容易引来麻烦,而既然只有这么点规模,那就必须采用精兵政策。
“对了大哥,还有一事。”
胡大海笑道,“沈姑娘所在的戏团近日将会来徐闻演练,到时候您要不要去看看。”
“哦?”李豫微微一怔,此女便是上回破庙诈杨二时,胡大海从隔壁海康县请来的,“行,到时候我会去的,对了,顺便把乡勇们也叫来大家一块热闹热闹。”
与此同时。
雷州遂溪县湛江,此地身为岭南东部的商业中心,其贸易极为繁荣,林立的店铺坐落在营仔街的两侧,来来往往的人群十分热闹,恍惚间竟将人拉进了太平盛世的年月,可稍远处那一片片低矮肮脏的民宅,以及随处可见的乞丐却又让人回归现实。
旺隆米铺作为传承百年的本地品牌,生意一首很好,除了开的时间久还与米价公道.品质优良有关,正值晌午热辣的太阳晒的人睁不开眼,这也是店铺伙计一天之中难得的清闲时光,因此伙计们纷纷倚着柜台打起了瞌睡。
周围的街坊百姓们在这生活了一辈子,却始终不知旺隆米铺另有乾坤,在其地下竟还有一层,而这里正是三合会雷州分舵的总部,而这些秘密社团成员,其巢穴便建在闹市之中。
一盏盏火把使地下甬道不那么黑暗,再往前走则越来越开阔,空气中虽然夹杂着一丝霉意,但显然这里的教众早己习惯了。
一座供奉着“万云龙”的牌位两侧,分别布置着五祖像,正前方的青铜香坛中那杆三军司命旗十分威风,当视线再抬高一些,悬着的那块黑檀木匾却叫人心肝一颤,只因上面题有“反清复明”西个大字!
“参见香主。”杜蛟恭敬的朝前方那道身影抱了个拳,语气中有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。
“有弟子来报,一盏茶之前李贯英曾在松月楼出现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