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,阿荔被急促的脚步声惊醒。推开门,只见阿强背着竹篓站在荔枝树下,鬓角沾着露水:“阿荔姐!邻镇的小学想请您教扎狮头,说是要办非遗社团!”
竹篓里躺着几截新鲜的竹子,切口处还渗着青绿的汁液。阿荔摸了摸最粗的那根:“告诉他们,得先学会听竹声。”
她记得父亲曾说,好竹会在风中吟唱,只有懂得倾听的人,才能扎出有灵魂的狮头。
一周后,邻镇小学的操场上,二十几个孩子围着阿荔蹲成一圈。
“看好了。” 她拿起竹刀,在竹筒上划出细密的纹路,“这叫破蔑,就像给竹子解开束缚。”
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,小手捏着竹条,学着她的样子慢慢弯折。
突然,角落里传来抽泣声。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渗血的手指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阿荔蹲下身,从口袋里掏出片荔枝叶,轻轻贴在伤口上:“别怕,竹子扎人,是想告诉你它有多坚韧。”
她握着女孩的手,带着她重新触摸竹篾的纹理,“感觉到了吗?这起伏就像醒狮的心跳。”
放学时,孩子们抱着歪歪扭扭的狮头骨架不肯走。
阿荔望着远处飘来的炊烟,忽然想起领奖那晚,台下举着竹篾的少年们。
原来种子早己种下,如今正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冬至前夜,寒潮突袭。
阿荔披着蓑衣冲进狮馆,却见小满正带着孩子们用棉被裹住晾干的狮头骨架。阿强举着煤油灯,照亮墙上新挂的锦旗:“薪火相传” 西个大字在光影中摇曳。
“阿荔姐,我们想在元旦表演。” 小满递来杯姜茶,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荔枝图案的杯身滑落,“用我们自己扎的狮头。”
跨年钟声响起时,祠堂前的广场挤满了人。
阿荔站在荔枝树下,看着孩子们的狮头摇摇晃晃地跃上梅花桩。寒风卷着细雪,却吹不散孩子们眼中的炽热。
当狮头在最高处昂首嘶吼,荔枝树上的冰棱纷纷坠落,折射出万千道晶莹的光。
老师傅不知何时站在她身边,烟斗里升起的白烟融进夜色:“看到了吗?这就是传承的模样。”
阿荔望着雪地里欢腾的人群,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,醒狮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千万双手托举起来的光。
黎明时分,阿荔在狮馆整理新收的竹料。晨光穿过雕花窗棂,落在案头的荔枝核雕上。
她拿起刻刀,轻轻在竹片上刻下新的纹路,那是岭南特有的荔枝纹,也是永不熄灭的醒狮魂。
蝉鸣声撕开岭南的盛夏,阿荔踮脚摘下枝头上最红的一颗荔枝。
果肉入口清甜,汁水顺着嘴角流下,恍惚间她又回到儿时,父亲总说荔枝和醒狮一样,都是要把最鲜活的劲儿亮出来。
这天狮馆来了个特别的客人,纪录片导演林姐。她举着摄像机对准正在扎狮头的阿荔,镜头扫过案头新鲜的荔枝壳:“阿荔,听说你会用荔枝元素改良狮头?”
阿荔擦了擦手上的金粉,从抽屉里取出个小盒。里面躺着用荔枝壳拼贴的狮头纹样,深红的壳与翠绿的蒂相映成趣。
“小时候父亲会用荔枝核雕装饰狮头,我就想着,能不能把整个荔枝的鲜活都融进醒狮里。”
说罢,她拿起竹篾开始示范。这次她将荔枝叶脉的纹路拓印在狮头绒布上,又用新鲜荔枝皮熬煮的汁水浸染红绸。
当夕阳染红狮馆的窗棂,一只带着果香的狮头初具雏形,鬃毛间还点缀着风干的荔枝花。
林姐的摄像机全程记录着,镜头里阿荔的手在竹篾与荔枝壳间穿梭,仿佛在编织传统与创新的纽带。
“这个狮头能吃吗?” 围观的孩子们突然发问,惹得众人忍俊不禁。
阿荔笑着剥开一颗荔枝,分给孩子们:“醒狮是精气神,荔枝是烟火气,咱们要做的,就是让老手艺像这鲜荔枝一样,永远带着让人忍不住咬一口的鲜活劲儿。”
拍摄结束那天,林姐看着镜头里的画面感慨:“你知道吗?这个‘鲜荔枝’狮头,说不定能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生命力。”
阿荔望向窗外的荔枝林,微风吹过,满树红果轻轻摇晃,恰似千万个跃动的醒狮魂。
不久后,“鲜荔枝” 主题醒狮在文化节惊艳亮相。
当狮头掠过观众席,抛下一把把新鲜荔枝,孩子们欢呼着捡拾,甜甜的果香混着金粉的气息,在岭南的盛夏里,谱写出最动人的传承乐章。